为响应国家创新战略、推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编写组于2018年6月着手开展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工作,并同时启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研究工作。“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系列报告”是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结合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领域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的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9~2020》是“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系列报告”的第一本,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评价需求,建立综合指数—指标的层次结构,采用综合创新指数衡量我国及区域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以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知识创造4个指标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基于经济统计、科技统计和科技成果登记等权威数据,运用2018年相关数据,定量测算我国区域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自然资源领域学科和国民经济行业科技创新进行专题分析,开展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海岸带区域科技创新指数测算与创新能力专题分析,从不同视域范围切实反映我国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整体布局、重点领域与学科方向。
本文分享其中“我国行政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评价”部分的重要结论。
2018年10月,自然资源部印发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然资源改革发展重大需求,指出“全面深化自然资源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优化集聚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化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实施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需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01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评价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由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4个分指数构成。考虑到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报告选取20个指标来评价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和能力。
▲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得分,选取我国排名前二十的省(区、市)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区域差异显著,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的区域分布呈现四级明显梯次态势。
▲ 前二十省(区、市)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得分及平均分
第一梯次2个省(市)(即排名前两位的北京和广东)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得分分别为69.19、61.15,分别相当于排名前二十省(区、市)平均分的2.14倍、1.89倍。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和广东的自然资源创新发展具备明显优势,创新能力较强。
第二梯次(沿海地区的山东、江苏、辽宁、浙江和海南)的区域集聚性较强,得分均高于所选二十个省(区、市)的平均分,其自然资源创新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仍与第一梯次的2个省(市)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梯次中,天津、上海的创新环境和知识创造分指数得分较低,湖北、陕西、吉林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分指数得分较低,广西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分指数得分较低,福建的各分指数得分均偏低,因而拉低了其综合指数的得分。
第四梯次主要集聚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其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得分远低于排名前二十省(区、市)的平均分,该梯次内各省(区、市)之间综合得分差距不大。
02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分指数评价
创新资源分指数区域分布呈阶梯状
从区域创新资源分指数来看,我国各省(区、市)得分整体水平较高,区域间均衡化程度也较高,呈现层次有序的阶梯状。得分超过所选20个省(区、市)平均分的有北京、广东、山东、江苏、辽宁、上海、吉林、海南、浙江和陕西。
▲ 20个省(区、市)创新资源分指数得分及平均分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资源能够反映一个地区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也是创新活动顺利并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资源分指数选取如下5个指标:①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②研究与发展人力投入强度;③R&D人员中博士和硕士学历人员的占比;④科技人力资源扩展能力;⑤固定资产占比。基于以上指标,分别从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投入等角度对我国区域创新资源投入和配置能力进行评价。
创新环境分指数北京和海南领先
从区域创新环境分指数来看,我国各省(区、市)得分超过所选20个省(区、市)平均分(25.95)的为北京、海南、广东、广西、青海、山东和新疆。北京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华南三省(区)海南、广东和广西紧跟其后,凸显区域优势。
▲ 20个省(区、市)创新环境分指数得分及平均分
创新环境分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创新环境分指数选取如下6个指标:①科学仪器设备占资产的比例;②R&D经费区域占比;③R&D经费中企业资金的占比;④自然资源领域研究机构数量;⑤自然资源领域R&D人员占区域R&D人员的比例;⑥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
创新绩效分指数区域差距较大
从区域创新绩效分指数来看,我国各省(区、市)得分超过平均分的有北京、广东、天津、山东、辽宁、重庆和浙江。总体来看,区域分异性明显,强弱差距较大。排在前两位的北京和广东得分相近,排在后面的广西、吉林、甘肃和新疆得分仅为个位数,强弱差距太大,其他区域得分差距相对较小,具备一定的梯次顺序。
▲ 20个省(区、市)创新绩效分指数得分及平均分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绩效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开展自然资源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创新绩效分指数选取如下4个指标:①有效发明专利产出效率;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④技术市场成交额。基于以上指标,测度和评价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水平及其对经济的贡献。
知识创造分指数优势区域离散分布
从区域知识创造分指数来看,知识创造分指数在平均值处分界明显,优势区域离散分布。我国各省(区、市)得分超过平均分的有北京、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湖北、青海、辽宁、吉林和陕西。以平均分为阈值,将各省(区、市)划分为两大类型,超过平均分的为优势类型,低于平均分的为劣势类型。优势类型的省(区、市)在全国的分布呈现离散型态势,并未相对集聚,劣势类型地区得分较低,与平均分差距较大,但区域间相对均衡,并未出现级差分化。
▲ 20个省(区、市)知识创造分指数得分及平均分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知识创造是创新活动的直接产出,也是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领域的科研产出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科技整体实力。知识创造分指数选取如下5个指标:①百万R&D经费的专利申请量;②万名R&D人员的发明专利授权量;③本年科技著作出版量;④万名科研人员的科技论文发表量;⑤软件著作权量。基于以上指标,论证我国区域自然资源领域知识创造的能力和水平,既能反映科技成果产出效应,又能综合体现发明专利、科技论文、科技著作等各种成果产出情况。
本文摘编自《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 2019~2020》(刘大海,王春娟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8)一书“前言”第二章 我国行政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评价“,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刘大海,王春娟 著
ISBN 978-7-03-065671-1
本书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构建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客观评价了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布局与现状,定量评估了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分析了我国自然资源学科领域与国民经济行业的科技创新现状,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海岸带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专题分析。
本书既适用于自然资源领域的专业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大学生,也是自然资源管理和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并可为全社会认识和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与窗口服务。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