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深度|珠海“不惑”

由“小而精”走向“大而强”。

经济规模增长超过1700倍,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速17.4%。经济特区成立40年之际,珠海这座“现代花园城市”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可以说,步入不惑之年的珠海不仅并未迎来“职场中年危机”,反而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一路高歌猛进。

于功成名就之时再次出发,需要极大的勇气。但珠海却仍保有少年般的心气,敢于借新基建及粤港澳大湾区腾飞之势,开启“二次创业”。

01
珠海的生态商业经

8月14日,国家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20年7月和1-7月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珠海空气质量排名再次斩获第一,取得“三连冠”。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年度报告,珠海已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

因为环境优美,珠海被称为“中国的里维埃拉”。很难想象,在特区成立之前,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垃圾围城”的历史。

“垃圾堆散发出恶臭,茂盛围小河的水变黑了,鱼虾绝迹,我们在河边种的水稻,只长叶子就是结不了谷穗。”珠海市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在回忆录《创办珠海特区五年的回忆》中如此描述。彻底进行环境整治,意味着短期内放弃了不小的经济利益,但时任领导班子,仍然选择了用发展的眼光布局,保住珠海的绿水青山。

本着“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原则,珠海于1992年出台了关于保护环境的“八个不准”规定,堪称当时全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要求。1998年5月拥有地方立法权后,珠海通过的第一部法规就是《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此后,珠海又先后制定了多达44部生态文明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近乎严苛的环境保护政策,反映了珠海政府守护人民利益的基本态度。但要环境,也要经济发展。

严格的环保限制让珠海“不得不”提前布局,引入卫星大数据、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智能等科技含量更高、污染更小的企业。也正是当年的一系列决策,为珠海如今的“二次创业”,打下了深厚基础,使得珠海无需像其他一些地市一样,经历从粗放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阵痛。

明确梳理产业布局之后,珠海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92年,珠海充分发挥特区之“特”,率先开设“百万科技重奖”先河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聚焦点。同时,珠海超前布局高等教育,大学数量达到10所,在校大学生规模人数达到36万,成为广州之后珠三角的第二大高等教育中心,为珠海奠定科技发展的前期基础,是粤港澳地区重要的人才高地之一。

得益于深厚的人才积累,珠海诞生了航空航天、高新科技、旅游会展等领域多家上市公司,除了格力、金山、魅族、欧比特等本土明星企业外,富士康、360等企业也相继落户珠海。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