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简介: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成立于2004年8月,是宁波市规划局下属全民事业单位。其前身是宁波市地理信息中心和宁波市规划局计算机信息中心。虽然成立不到5年,但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才济济的队伍,目前中心拥有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6人和助理工程师12人。
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的是宁波市规划、基础地理和地下管线等数据维护、管理和分发中心,其主要工作是承担宁波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服务工作。作为市局技术支持单位,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承担着市局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规划网站和测绘网站的维护、更新与管理工作以及规划、测绘成果的对外服务和提供工作;同时也承担了规划成果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管理、维护、更新及相关信息化技术标准制订及课题研究等工作,多次承接并完成了国家和省市的研究任务。
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完成的项目包括:宁波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改造项目、宁波市地下管线平台、"住在宁波"三维规划信息查询服务网和移动在线规划信息查询系统等。
对话中国地理信息产业
朱强——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3S新闻周刊》问:您认为目前国内地理信息行业最欠缺的是什么?或者说您遇到过哪些问题?
答:我先对问题本身提法谈点意见,我们可以说测绘行业、地理信息系统行业,但说地理信息行业我个人认为就不太合适,而应该称其为地理信息产业比较准确。"行业"与"产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个人的理解,"行业"更多地是社会学的概念,而"产业"更多属于经济学的范畴,相对来说"行业"比较具体、简单,"产业"则比较抽象和复杂。某个产业可以涉及很多行业,但通常某个行业会在产业中起主导性的作用,我们地理信息产业的主导行业是测绘行业。充分理解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以行业的眼光、思维模式、管理模式对待产业的问题。我想你想问的应该是地理信息产业吧。
地理信息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但从整个产业的高度来看,现阶段地理信息产业还仅仅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很难说哪些是突出问题,我这次就谈两个问题:
1)认识层面问题
首先,我们对地理信息产业现状的了解掌握还不够。无论是产业主导部门还是从业者,无论是宏观还是局部,都缺乏相对准确的如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为GDP所做的贡献等产业基本指标数据,不利于管理者全面科学地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不利于从业者准确客观地制订投资发展计划,也不利于提高全社会对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视。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开展一次产业普查。
其次,是我们对产业研究做的还不够。特别是从产业的高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地理信息产业的研究太少,很多问题缺乏统一的认识,比如,产业涉及的行业、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产业链的构成、当前产业突出的问题、国外的产业发展过程、状况及经验教训等。
第三,我们对测绘行业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等还不够明晰。测绘行业无疑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性、主导性行业。目前,产业管理也主要依托测绘管理部门。正因如此,必须避免以测绘行业管理的角度、观念、思路来考虑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特别是要警惕行业保护主义的滋生,避免测绘行业以产业主导的优势垄断市场。目前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甚至可以说相当严重,比如限制地理信息应用开发企业的测绘资质问题、利用掌握基础地理数据的优势参与GIS应用开发项目的竞争等等。作为测绘行业管理者和从业单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地理信息产业是测绘行业的依托,只有地理信息产业整体繁荣,才有测绘行业的健康发展。
2)政策层面的问题
从政策层面,我觉得有二个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是缺乏长远、科学、明晰的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必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培育、引导、发展的过程,最后才能繁荣。这样一个过程特别需要一个全面、长远、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引。应该说地理信息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一点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同,但实际上社会对整个产业的投入还是相当不足,而且也很不平衡。如果有一个产业发展规划,就可以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或资金投入地理信息产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同步发育,共同成长。
第二,缺乏全面系统的产业政策。虽然,目前相关行业出台了很多行业政策,但这些政策主要还是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制订的,并没有上升到系统全面的产业政策层面上来。而且,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就整个产业来说,很多领域缺乏相应的政策,而现有的相关政策还存在很多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比如空间数据保密要求过高的问题、基础地理信息收费过高的问题、非国有经济参与地理信息产业受到很多限制等等。
《3S新闻周刊》问:面临"拉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形势,贵单位在地理信息业务方面是否有具体的措施?
答:确实,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我们对这句话是感同身受。有了信心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有了冷静的头脑才能对形势作出准确科学地分析、判断;有了信心才能有勇气面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积极应对。
我们中心是规划局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规划局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经费,二是对外的信息化服务性收费,三是面向建设项目的规划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性收费,收入构成比例大致为2:1:7。早在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对今年的形势进行了认真、全面地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会有影响,但影响很有限,完全可以在不影响中心总体发展计划及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度过本次危机。理由是第一、二块收入本身规模较小,而且变化不大;第三块收入虽然受房地产开发项目减少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政府加大投资,特别是政府在基本设施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这方面的影响。基于以上判断,同时也因为中心这些年有较好的积累,为响应上级要求,反而在加强服务的同时提出了一些优惠便民措施。当然,对内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一是严格控制不必要的支出;二是把危机变机遇,在潜力最大的对外信息化服务工作上做文章,下决心大力提高对外基础地理信息附加值,提高对外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利用相对空闲的机会,加强技术培训和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练好内功,迎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3S新闻周刊》问:贵单位对地理信息人才的需求主要有哪些?您最看重这些人才的哪些方面?
答:根据我们中心的工作特点,从队伍的整体来说,我们并不追求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整个队伍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包括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兼顾年龄结构和男女结构。我们目前对规划和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网站运营管理人员以及空间信息分析应用人才需要较为迫切。
特别是空间信息分析应用人才,由于我们宁波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中心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空间信息资源,但这些信息资源的应用层次和利用率都还很低,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没有充分发挥,非常需要空间信息分析应用人才对信息资源进行挖掘,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可以说是个空白。
对个体人才来说,除了专业能力要求外,我们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品格,首先是具备一定的吃苦精神,这方面不忌讳地说,我相对喜欢农村的孩子;其次是要有一点志向,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第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第四性情温和开朗,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待遇方面,除了执行宁波市有关引进人才的政策外,我们单位并没有特殊吸引人才的优惠措施,但是,我们非常重视两点:一是保证其有事情干,而且是尽量放手让其独立干,这点事非常重要的;二是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除了有一套针对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政策外,大力支持科技干部的对外交流学习,只要有论文就可以参加国内的各种技术交流会,科技干部可以不经批准购买科技书籍等等。
声明:本文刊登于《3S新闻周刊》NO.19,谢绝非通告转载,转载请联系3snews@gmail.com。
《3S新闻周刊》NO.19目录查看及下载地址:http://www.3snews.net/bbs/viewthread.php?tid=7976&extra=page%3D1&frombbs=1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