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级特大地震突发,震后15分钟,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启动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一级响应。
1个半小时后,温家宝总理飞赴四川重灾区统一指挥、协调救灾,国务院各部门地震应急响应,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区各级政府在30分钟内启动应急响应占93.3%。
这一应急反应,与2005年来全国地震系统逐步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平台系统有关。
汶川地震后,中央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改进更加重视。
2009年3月,由中国地震局牵头,会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式着手修订《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提交给决策层,增加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完善和保障机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等,预计7月完成。
预案与预案之间将加强衔接
“比如在同一区域内每个预案都准备了水、帐篷,有的重要物资又都没有,这样就出现重复和遗漏”
中国地震局紧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地震应急预案针对普通灾害,而对类似汶川地震的巨灾(死亡1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以上)缺乏应急预案,需要补充举国处置机制,“预案中要充分考虑救援、医疗、卫生防疫、安置灾民等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程序设计上,国务院抗震指挥部负责现场组织决策,中国地震局承担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一旦巨灾发生,中国地震局负责启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最快时间内对灾情进行初评估,第一时间将信息上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民政部救灾司处长张宇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修订也将进一步细化应急救灾资金、物资、装备、技术安排等,提高国家层面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IBM中国研究院研究了自2005年《中国地震应急预案》正式颁布的各地几百份预案,发现它们缺乏整合协同规划,“比如在同一区域内每个预案都准备了水、帐篷,有的重要物资又都没有,这样就出现重复和遗漏”。
IBM中国研究院建议,建立智能预案信息系统,按照结构化模型描述预案,系统分析,同时预案要建立在准确的应急风险评估基础上,基于历史数据作分析,“各地基础数据,涉及气象、民政、地理、城市规划等各部门,需要通盘考虑。”孙伟博士说。
张宇星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民政部正着手编制省、市、县、乡、村五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对预案要素、启动条件、响应级别和程序等内容着手规范,重点推进基层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预案体系建设。
“各级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细节,确实还需要深入研究。”尹光辉说。
突破信息孤岛,无线通讯、无人飞机和志愿者将援手
“当灾区道路不通时,使用无人飞机获取灾情信息。无人飞机现在加紧演练,可在三四百米低空持续飞行100公里”
“5·12”地震后,从汉旺镇到青龙乡,几乎所有公路全震没了,通讯中断,阻挡了灾情信息向外界快速发送,又缺乏应对山地巨灾屏障的空投力量。
甚至四川民政厅救灾处副处长林舸获取信息方式也回到原始状态,“自己驾车到地震局了解灾情,然后赶到都江堰,再到映秀”,他最大的遗憾是第一时间赶到重灾现场,却苦于没有有效通讯设备,未能第一时间上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卜智勇,利用技术优势,在北川、青川等地搭建了若干个宽带无线网络,为搜救和信息传递提供了一些通道,解决重灾区成信息孤岛难题,“传统固定网络不适合应急,一定要无线”。
技术救灾日益重要。民政部救灾司张宇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汶川地震中,民政部利用卫星影像数据,对灾区倒塌房屋、灾民安置、耕地损毁、道路交通、次生灾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建立模型对灾情进行快速评估,掌握灾区整理受灾情况和损失规模,为抗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IBM中国研究院专家建议,卫星通信成本相对较高,能利用到卫星的人员很少,国家应发展应急无线通讯。
中国地震局紧急救援司黄建发司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地震局将跟一些企业合作,应用高科技成果提高救援效率,“当灾区道路不通时,使用无人飞机获取灾情信息,无人飞机灾时灾情获取已研制完毕,可投入使用,该机可在三四百米低空持续飞行100公里。另外,尝试通过监测手机的信号来定位幸存者的位置技术”。“没有信息,地震救援就失去了灵魂。”中国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说。
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有一个信息保障组,24小时值班。在震后20分钟,他们通过数据模型、经验判断和搜索网络信息,将有关灾情上报给了国务院指挥中心。但这个信息报送网络仍要继续完善。
曲国胜建议,志愿者平时可多搜集一些建筑物结构、公共设施的结构类型、用途和照片等信息,“如果很不幸志愿者所在区域突发地震,可立即登陆我们的网站快递信息,地震局可以在后方迅速组织一个信息支持体系,服务各级政府和救援队”。
曲国胜说:“我们当时在现场找不到任何图纸,自己看后马上画。如果事先有志愿者提供区域分布图或建筑物结构图,可以估算废墟倒塌后幸存人员可能位置,会节省专业救援队大量时间。”
国家减灾中心灾害评估和应急部副主任吴建安说,政府各部门之间,乃至志愿者和政府救援人员之间,信息的沟通和共享非常重要,信息就是生命。
“专业队伍更专,基层队伍更广”
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龙头,公安、消防、解放军为骨干,武警、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组织协调行动的科学应急体系正在形成。
汶川地震,总计95支专业救援队各显其能。
国家救援队震后8小时到达灾区,创国内救援新纪录。接总理指示,国家救援队40人小分队,被直升机空投到映秀,攻坚克难,救的都是深埋人员,最长的一次救援进行了27个小时。
曲国胜总工程师分析,越后到达的救援队,救出人数越少;对灾区越熟悉的救援队,救出人数越多,如成都消防,解救被困人员共900人。
新实施的防震减灾法强化了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据悉,国家救援队将由目前的222人扩编到500人,国家拟投入1个亿加强其搜寻、营救、通信、现场指挥仪、声像信息快速传递装备。
目前,26支省级专业救援队除云南、甘肃外,都依托消防特警力量组建,中国地震局紧急救援司黄建发司长说,此次地震专业救援力量表现突出,地震部门将继续与其它部门加强合作,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在现有省队基础上增加新的救援任务,地震多发地区除省级外、市县也要成立救援队;同时整合专业救援力量,如矿山和危化救援队。
除队伍建设外,新建的国家培训基地去年已投入使用,12个省专业救援队伍参加了高难度培训项目,在成都还将投入一个亿建搜寻培训基地。
尹光辉副司长说,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龙头,公安、消防、解放军为骨干,武警、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组织协调行动的科学应急体系正在形成。这样,救援体系将“专业队伍更专,基层队伍更广”。
曲国胜指出,如果有大量的志愿者救援队,不仅可以覆盖城市,也可以覆盖乡镇。中国地震局正在研究组建“第一响应人”救援队伍。强震后灾区灾民中具有快速组织、协调和指挥灾民开展抢险救援的组织者称为第一响应人。包括乡镇、村的基层领导、城市居委会、社区负责人、中小学、职业学校校长、派出所警察等。
在重灾现场,曲国胜曾指挥十几个志愿者,利用一些简单工具,救出一些人,如果组建志愿者专业救援队,经过专业培训后,也可以参与搜索、营救幸存者。
曲国胜建议,建一个应急志愿者数据库,平时系统管理加强培训,紧急时提供资源。专业人士做志愿者,尤其是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特殊装备、了解建筑物结构的专业人士将会发挥意想不到作用。
大量被困人员和灾民安置需要运送力量,可以组成志愿者救援运送队,快速保障前方救援运送至后方,还有大量救援物资运送。防止救出来的人得不到紧急救治,可组织志愿者救援医疗队,组建志愿者流动医院。组织志愿者灾区通讯保障队,组建灾区信息快速地面“鸡毛信”。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