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国首个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系统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成功,近日在北京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是我国在数据库建库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它在传统空间查询的基础上,扩充了按时间点、时间段查询的功能,从而增强了对历史数据查询的能力。同时,利用动态可视化技术增强了对时空数据的表达能力,能够模拟地理现象演变过程、反演历史,突破了静态地图只能表示单一状态的限制。此项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地图表达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系统项目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模型,提出并实现了多版本基础地理信息关联整合和时空数据的动态可视化,开发了时空数据库引擎。该系统在时空数据模型、基于变化的多时态地理信息数据的关联整合技术、时空数据的动态可视化表达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同时,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系列基础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包括时空数据编辑处理系统和时空数据库管理平台,获得多项专利。这些软件很好地解决了地理空间信息历史数据与现势数据整合和管理的技术难题,形成了时空数据一体化管理解决方案。
该系统研发成功后,首先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对动态信息的管理和维护。较之传统的土地管理系统,它在时空数据管理方面更加高效和专业,实现了简单快捷的变更操作,以及实时数据统计、分析、查询,还能有效地管理数据的各种版本,减少历史数据在存储中的冗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技术研发的“农村土地之星”系统已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软件测评,并在甘肃、重庆等多家单位应用,均收到良好效果,得到广泛好评。
该系统还在黑龙江测绘局、陕西测绘局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开展的1:1万、1:5万和1:25万比例尺多版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时空数据库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可为测绘、地籍管理、政府服务、产业规划、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部门更好地利用海量时空数据提供技术保障。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担任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形成的基础地理信息的动态数据处理技术、动态数据库建库技术、动态制图技术和产品应用等,为我国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建设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杨铮)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