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定义为“放权”的举措正在检视着与之相匹配的监测能力。
近日,国务院出台新规,决定大幅下放用地审批权。自然资源部也表示,同步下放建设用地预审权,将用地预审事项下放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将监管能力匹配性地提升与遥感等应用手段提上日程。
01
卫星不够,商业补充
“特别是加强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方面表示,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监测、审批监管平台等技术手段,加大监督力度等。
事实上,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去年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了。
去年1月底,自然资源部便整合了系统内3家单位的卫星遥感资源,挂牌成立了卫星遥感中心。整合后的卫星遥感中心主要负责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应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监管、执法提供卫星遥感数据、信息及产品、技术和业务支撑。
此时,距离自然资源部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的建立已经过去了一年。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主任刘国洪表示,自然资源部初步建立的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具有2米的分辨率,在地表400平方米的土地覆盖的变化都能清晰判断。在他的表述中,这样的数据产生能力使得国土资源部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来加强监管。
同时,刘国洪表示,作为主用户和法人的在轨陆地卫星有十颗。据查,数据来源包括资源一号02C卫星、资源三号01\02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微卫星、2米/8米光学业务卫星(3颗)等。
在全国约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之上,用于提供监管数据的10颗卫星依然略显紧张。
“国土这块,尤其在规划层面,使用卫片进行一些合理规划,实际上比较常见,尤其国家部委引导,利用高分或其它型号的卫星监测。但部委现有卫星数量不够的确是事实,毕竟高分卫星数量有限,而且涵盖了多种功能用途的卫星。”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