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消息,本月14日至18日,由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凉山和相岭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监测总结及GIS系统监测会在四川雅安市举行,来自凉山和相岭山系13个自然保护区的27名业务骨干分别在会上交流了2008年度GIS系统监测成果。
监测 GIS系统保护大熊猫
我市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市州之一,拥有5个以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一直以来,保护区工作人员惯用的是巡护法进行监测,即每天出动相应的巡护人员,来回巡视于深山林区之间,主要任务是查看是否有人进山干扰或破坏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行为。
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会出现盲点,由于大量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限制了有针对性地保护大熊猫决策制定与实施。
2007年,四川省林业厅开始部署、规划GIS系统监测工程,此工程于去年上半年进入实施阶段。我市5个以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均已开始启用这一系统,对大熊猫栖息地情况实施监测。
昨(22)日,市林业局野保科科长李从浩告诉记者,GIS系统监测又称地理信息系统,与之配套的是GPS卫星定位仪。一般来说,每个大熊猫保护区内都布设有一定的样线,监测队员穿越这些样线采集数据,就能得知保护区动物活动、植物分布变化等情况。具体来说,配备GIS系统后,野保人员携带小巧玲珑的GPS卫星定位仪沿样线行进,对大熊猫留下的痕迹等实行定位。每当工作人员在途中某个位置发现大熊猫啃食的竹子或大熊猫粪便,将GPS卫星定位仪放于大熊猫留下的痕迹处,该仪器就会将痕迹所处的经纬度、海拔高度等数据一一记录、储存下来,返回保护区后,再将所记录的监测数据输入GIS系统监测,系统监测当即作出反应,在电脑地形图上准确标示出大熊猫痕迹位置。
弥补 保护数据更充实
在此之前,要掌握大熊猫活动的情况,数量的多少等,要靠大熊猫粪便的收集等信息来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推断,难度偏大、周期偏长,效量欠佳。
应用GIS系统技术,对大熊猫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就能清楚地了解保护区大熊猫分布和密度、人类活动干扰分布和密度等多种分析图层,为管理者做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判断和决策调整。
大熊猫的数量在增加还是减少?大熊猫活动领地在扩大还是在缩小?这些情况对于一个保护区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现有的大熊猫种群状况、栖息地质量和生存威胁等信息大部分陈旧且不完整。因此,建立一个动态的大熊猫保护数据库成为寻找和分析更好保护栖息野生动物的重要信息。同时,随着GIS系统监测活动的开展,将获得更多的大熊猫种群变化趋势的最新信息,并帮助发现需要在管理中迅速解决的问题,为保护大熊猫及其他动植物提供更加精确的科学依据。
过去,大熊猫冬季活动区域在海拔2000米到2600米之间,据了解,从目前监测的情况看,大熊猫冬季活动区域出现下移趋势,普遍在海拔2000米左右,个别大熊猫会到2000米以下活动。
“今年各保护区野外采集数据工作即将展开,随着数据库建立和相关数据的增加,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尤其是大熊猫活动情况将更加明晰。”李从浩说,GIS系统监测弥补了保护区空白,对保护大熊猫是一个新跨越。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