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是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部门,肩负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对话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建成立后,在空间布局方面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助力重庆高质量发展?
董建国:我们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立足区位、生态、产业、体制“四个优势”,加快编制完善《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深化“一圈两群”、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努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落深、落细、落地。
做好重大专项规划。按照“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定位,编制广阳岛片区规划。制订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科学城概念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线网、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专题研究及专项规划编制。
此外,我们持续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工程项目“一张蓝图”上生成、“一个平台”上审批,规划穿透性、执行力有效增强。
提高资源配置质量效益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保障服务“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董建国:我们紧盯“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突出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有保有压配置资源,让宝贵的土地、矿产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强化“工业跃升”用地保障,编制工业用地规划导则,开展园区绩效评估,对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型经济用地予以倾斜,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走访民营企业,解决企业用地、办证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加强页岩气等特色效益矿种勘查开发,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强土地出让规划引领,构建综合配套成熟度评价体系,优化供地规模、结构、时序,强化土地供后监管,出让地块品质提高,新出让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明显下降。
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方面,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董建国:我们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强化自然生态源头保护,扎实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加快摸清自然资源底数。做好全地类空间管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好江心生态岛链保护,扎实推进缙云山、石磨溪等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督察执法,坚决遏制、消除保护区内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建设行为。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开展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加快长江及支流两岸废弃露天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试点废弃矿坑消纳建筑弃土,探索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指标交易,促进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
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围绕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董建国:统筹布局城乡资源要素,增强空间合理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打造精致城镇、大美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方面,强化乡村振兴支持。加强村规划编制实施,积极开展规划师下乡,提升乡村规划设计水平。大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引导社会主体共同发展巴渝民宿,综合运用地票、农村产权交易等政策,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专项安排乡村振兴专项用地指标,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另一方面,全面服务城市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我们统筹“山水、人文、城市、乡村”一体,坚持产、城、景“三融合”,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加强建筑高度、密度、形态、色彩和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管控,控制建设项目与山体、水体、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的间距。打造便民休闲的边角公园、绿化美化的城市边坡、清水绿岸的江边风貌、郁郁葱葱的山边美景,规划建设一批山城步道品牌,构建贯通、开放的共享空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