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然而,科技创新能力却仅在世界排名第十七,这还是近几年不断努力追赶的结果。”在5月7日举办的2019烟台院士峰会数字地球与空天信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吴一戎院士表示。
如何打通科研链条,已成为制约空天信息产业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课题。
1打通科研链条需民营资本介入
吴一戎表示,之所以目前科研产出成果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相符,究其原因在于很多科研工作止于论文,科研链条太短,远未触及实际应用层面。
而实际的产业应用,尤其是正在推进的部分重大工程中,却仍有许多基本原理和理论、材料和细节,是建筑在国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在近日举办的福州数字中国大会上,吴一戎院士也与其他同行谈及这一问题。以与空天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数字中国战略为例,虽然目前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也解决了众多问题,但支撑该战略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大部分的概念和基础原理并非源自中国,而是基于国外研究的拓展和应用。
因此,业界迫切希望能够从国家战略上打通科研创新链条,将国内的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产业中去。
吴一戎院士表示,打通科研创新链条是我国进一步创新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既需要国家科研机构来做,也需要相应的企业来做。比如走出十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是一家商业科研实验室,在这里诞生了从晶体管到卫星通讯的众多重大研究成果,推动了空间信息等产业迅速发展。
建立像贝尔实验室这样的商业研究机构,就需要企业,尤其是大的企业投入其中。
2通导遥融合、空天地一体化
吴一戎院士介绍说,中科院之所以把电子所、遥感地球所、光电院合并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就是希望打通平台、载荷、器件、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承载应用等空天信息技术整个链条,通过改革破解现在国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有一套独立的航天工业体系,建立了航天器、运载、发射场、测控、应用五大系统,为空天信息技术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空天信息技术领域广泛,通讯、导航、遥感都是其中的重要方向,每个方向有许多重要工作有待完成。
在通信方面,互联网卫星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Oneweb的公司已开始布局大型互联网星座,意在为终端用户提供卫星wi-fi服务。国内天基互联网卫星在体系创新、技术突破、在轨验证、产业推广等方面也在积极探索。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