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业航天圈内的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喜欢谈论行业的“国际差异”。比如:国内项目的创始人大多是搞技术的“理工男”,国外项目的创始人则是怀着改变人类文明的“亿万富豪”;国内项目靠融资,钱来自投资机构,而国外项目靠注资,钱来自“亿万富豪”减持的一点点股票。这样的比较,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内某些项目艰难行进的原因,但有种商业航天的“月亮”国外更圆的感觉。
事实上,面对商业航天这种创新经济,国内市场的一大优势却很少被圈内人意识到:在全球经济市场版图中,中国是最大的技术转化市场和消费市场,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
基于这样的市场特性,商业航天作为一门生意,要取得持续性增长,就必须重视商业化应用,推动航天技术的应用创新,与各行业、各领域、各场景融合。
拥挤的火箭、卫星赛道
在众多前沿科技的“国际竞赛”中,当企业家和投资人谈论中国优势,总会承认欧美发达国家在基础理论和研发方面的优势,却始终坚持中国在应用创新、市场容量方面的优势。这种“让渡”,早前讨论的工业机器人如是,人工智能如是,如今讨论正酣的 5G 也如是。
“商业航天”作为投资界热词,流行时期与前述的“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差不多,但为什么少有人大谈中国商业航天的“应用优势”?
道理其实很简单。商业航天是特殊的前沿科技领域,它与国家安全、军事工业密切相关,在国内有着相对封闭的技术门槛和壁垒。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目前的商业航天“玩家”,即运作民营航天项目的群体,其创始团队几乎清一色是来自航天体系之内的技术人员,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科技从业者。技术色彩浓厚的创始团队,其优势或者其自认为的优势在于专业研发,将航天系统和国外已验证过的技术落实在项目之中。这种运作逻辑,使得国内不停出现民营探空火箭、民营卫星试验发射的新闻,不过很可惜至今未见真正成功进入太空轨道的民营火箭。
这种技术试验逻辑,让目前的创业项目扎堆挤在火箭发射、卫星研制两个赛道上。在全球卫星应用市场没有大规模扩展的情况下,这两大赛道尤其是民营火箭赛道显得异常拥挤。
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担忧的,目前国内有超过40家从事民营火箭的企业,未来的市场容量很可能少于 10 家。这意味着大部分企业都像没办法冲破大气层的试验火箭一般,“中道崩殂”。
航天圈内有所谓的“1:2:8”定律,即1是火箭发射服务,2是卫星研制,8才是天地广阔的卫星应用。国际上的统计数据也大体验证了这样定律。创业团队过多倾斜于火箭和卫星,会导致应用市场规模无法实现高速增长;如果应用市场规模无法高速增长,即无法扩大卫星入轨需求,因而也无法反哺火箭和卫星市场。
应用市场的好处
另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是,在拥挤的赛道上,火箭项目、卫星项目要进一步获得投资机构的融资,需要快速展现技术实力,又进一步加剧研发团队的压力。这种焦虑的压力,又很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形成奇怪的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行业焦虑中,身处其中的人或者打算现在才入局的人,何不学习一下先人的“太极”哲学——避其锋芒,抽身出来专注应用市场。
一旦聚焦于应用市场,商业航天项目有可能发现迎来一片新天地。
首先,聚焦于实实在在的场景应用,有可供转化、可供销售的应用场景,意味着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现金流意味着项目的血液,团队不必担心诸如火箭试验发射失败如何寻找下一笔融资的问题。
其次,进入应用市场,将大幅度降低进入商业航天的技术门槛和审批壁垒。人们总认为,商业航天要技术门槛极高才能玩得起,如果有清晰的场景应用和市场需求,则无需追求更高的技术,技术只要够用就行。比如,至今已有数枚探空火箭成功发射,这被视为技术验证进程的一个环节,还需要继续研究进入太空轨道的“真”火箭。但如果要配合景区需求制造人造流星雨,探空火箭已能够“做生意”。
这样的背景之下,商业航天项目要融资,将会顺畅很多——因为说服投资人的,不仅仅有技术,还可以有实打实的“流量”和营收增长数据。如果朝着这个方向走,商业航天才是一门真真正正的“生意”。
要做大商业航天应用市场,不仅要求技术出身的创始人要更加关注商业场景,还意味着更多本身有转化需求+航天需求的行业人士,主动向航天技术靠拢。中国市场的特性,将给商业航天技术的转化和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场景需求,使得中国能在全球商业航天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