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诺基亚:互联网之战

  让自己手上的数亿用户“睡大觉”,这至少从商业角度来说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早在2006年底,诺基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培凯就遇到了这种幸福的烦恼。当时,诺基亚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8.5亿。如何进一步挖掘

  让自己手上的数亿用户“睡大觉”,这至少从商业角度来说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早在2006年底,诺基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培凯就遇到了这种幸福的烦恼。当时,诺基亚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8.5亿。如何进一步挖掘这个庞大用户群的价值,成为诺基亚必须思考的问题。

  同时,康培凯还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手机市场的增量空间正在减小,而手机销售价格还在不断下降,单纯依靠销售数量增长拉动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时间进行至2007年,一切开始有了答案。这一年的8月份,诺基亚在伦敦、新加坡和中国广州同时宣布推出互联网服务品牌“Ovi”,从此也拉开了这家手机巨头向互联网公司转型的序幕。

  激活蛰伏已久的梦想

  以诺基亚的判断,互联网内容服务不仅有商业上的利益,还会反过来促进手机的销售。这种“软、硬”结合的模式,在前不久举行的“Nokia World 2008”大会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大会召开期间,诺基亚不仅展示了全新的Ovi服务,同时还推出了与此相匹配的新款手机N97——该手机平台整合了目前诺基亚所能提供的所有Ovi服务。

  回顾起来,诺基亚正式披露其转型决策是在2006年,在“Nokia World 2006”大会上,当时刚刚履新的诺基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培凯表示:“诺基亚渴望站在这一新时代的前沿,并成为真正融合互联网和移动性的公司。”

  业内一般会把2006年10月诺基亚“维信”英文版的发布,视为诺基亚向互联网公司转型的第一步。其实早在2000年的时候,诺基亚就已经在互联网内容提供方面做出了尝试。当时诺基亚开通了一个门户网站,让其手机用户从中下载小段音乐铃声。纵向来看,一直被认为是领风气之先的苹果iTunes网络音乐网店则是在2003年才开始运营。

  在确定了转型战略之后,诺基亚便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期。对此,业界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在近两年来,诺基亚针对10余家中小型公司所展开的收购大战。

  据诺基亚服务与软件执行副总裁Niklas Savander透露,以转型为指针,诺基亚已经先后“从一些领先的互联网公司招募了700个有经验的员工从事相关的开发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初,诺基亚又开始了对公司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其中新设“服务与软件部”,所承载的就是诺基亚向互联网转型的重任。

  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诺基亚的转型框架完全清晰起来。

  互联网服务框架落定

  当你想与朋友联络时,不仅在手机上可以找到朋友的电话号码,甚至你还可以看到对方的生活状态,如他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可以通过诺基亚手机和Ovi服务来实现——用户的手机以实时信息自动更新社交网络,进而让获得许可的朋友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最新“状态”。

  网络社区正在成为个人信息的集散地。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与浏览门户所花费的时间相比,用户在网络社区上的停留时间正在迅速增加,而他们的诸多个人日常信息也通过社区得以呈现出来。诺基亚认为,通过Ovi平台和手机来整合这些信息,会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也会让沟通更有效、更准确。很显然,与这种沟通方式相比,以往的语音联络则更像是一种“双盲”行为。

  当然,这仅仅是Ovi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之一。目前,Ovi平台上共整合了五大类服务:音乐、游戏、电子邮件、地图和多媒体。同时,在每类服务中,诺基亚还会植入更多的细分应用。如地图就整合了车载导航、导游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内容。据康培凯介绍,诺基亚目前已经拥有了200个国家的地图,其地图的下载量至今已超过600万次。而音乐商店服务也已覆盖了12个国家。

  “我们的E71企业邮件做得比黑莓、苹果还要好。”当康培凯在“Nokia World 2008”大会上面对上千名听众说出这样的话时,台下发出了善意的笑声。“利用Ovi邮件,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门户或他们的移动终端创建和访问电子邮件。另一方面,在Ovi平台上还可以让消费者在大多数诺基亚终端上访问他们现有的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账户。”

  目前Ovi服务已经支持如Yahoo!Mail和Yahoo!Messenger、Windows Live Hotmail、Gmail和GoogleTalk、AOL IM以及来自全球数千ISP的电子邮件解决方案。同时,诺基亚在“Nokia Messaging”(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服务的统称)的易用性上也做出了努力——用户服务的建立不超过三分钟。

  手机电子邮件市场是目前众多手机厂商着力渗透和争夺的热点。根据诺基亚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诺基亚已经销售了2亿部支持Messaging E-Mail的手机。由此,诺基亚也理所当然地对这个领域有着更大的期许。“世界上还有75%的人从未使用过电子邮件,而他们第一次的体验很可能是在手机上而不是在PC上。”康培凯说。

  诺基亚Ovi服务共有三种商业模式:订购模式——即按照用户使用服务内容的时间长短来收费,如导航业务;交易模式——按照用户下载应用的数量收费,如游戏等;广告模式——如在地图服务中可以植入企业图标,如果企业还想在地图中发布更为详细的企业信息,诺基亚可以就此进行收费。对于后者,诺基亚服务与软件部市场运营副总裁Mads Winblad强调,诺基亚不会因为企业不付费而在地图中人为去掉相关企业的标示,诺基亚的收费模式仅局限于企业的额外信息发布需求。

  合作与开放

  在初步完成了Ovi服务内容整合之后,诺基亚又踏上了产业合作之旅。

  2007年10月,诺基亚宣布与西班牙电信在Ovi服务方面展开合作;2007年11月8日,诺基亚与沃达丰联手推出一系列安装了诺基亚Ovi服务版本、可享受全套沃达丰服务的手机。在2008年推出的诺基亚手机上,将能够实现在登陆诺基亚音乐商店的同时,享受沃达丰音乐服务的功能。到目前为止,诺基亚已经与西班牙电信、沃达丰、Orange、T-Mobile、Telenor、TIM、ROGERS签署了Ovi合作协议。

  “完全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不能单靠自己。”对于互联网的一个基本属性——开放,康培凯有着清醒的认识。Symbian OS最终选择了开放,也是诺基亚这一理念的体现。

  谈到Ovi服务与苹果应用商店模式区别,诺基亚企业战略高级副总裁Heikki Norta毫不含糊地表示:“他们是封闭的服务,我们是开放的。”尽管如此,诺基亚还是试图能够与苹果公司进行合作。诺基亚方面曾向媒体表示,“欢迎苹果的加入,我们甚至已经邀请了乔布斯本人”。这也许意味着如果苹果愿意,诺基亚手机将支持iTunes网络音乐商店。其实对于苹果而言,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可供参考:同样是市场竞争对手,支持微软wi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手机已经可以使用Ovi服务。

  在手机厂商方面,今年年中时候,LG就已决定导入诺基亚的地图服务。在这里,竞争双方在更高利益的驱使下成为了合作者。不过,这个案例似乎并不具有普适意义,因为LG原来的地图服务采用的是Navteq提供的解决方案,而后者现已被诺基亚收购。

  但是在业界看来,虽然为同业竞争,原本使用诺基亚S60平台的手机厂商如三星等,以及未来使用Symbian的手机厂商,都是诺基亚Ovi服务的潜在合作伙伴。

  “想起移动服务,就会想起Ovi”

  “Ovi是移动服务品牌,我们希望用户需要移动服务的时候,就会想起Ovi,并都在这个品牌下使用。” 诺基亚服务与软件执行副总裁Niklas Savander的此种说法,可能会引起竞争对手们感到不安。

  诺基亚目前在全球的手机拥有量已达10亿部,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借助庞大的手机产品覆盖,诺基亚向互联网内容服务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会给包括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在内的业者构成巨大压力。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初诺基亚收购Navteq时,欧盟委员会也介入了这起收购案。欧盟委员会认为,该收购案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主营手机生产业务的诺基亚收购Navteq后,将导致其他经营手机导航业务公司的电子地图成本增加,或获得电子地图的机会减少。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诺基亚顺利通过了这次调查。

  在S60上同业者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由于很多手机厂商都采用了S60平台,所以在很早以前就有专家呼吁诺基亚将该部分业务分拆,以此来打消竞争对手的顾虑。

  也正是因为发生了前述状况,虽然Niklas Savander对Ovi品牌信誓旦旦,但是诺基亚方面也意识到,如果不能避免垄断的嫌疑,将会给Ovi品牌造成伤害。因此,诺基亚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淡化Ovi品牌的诺基亚色彩。例如在地图服务中,诺基亚就是以“Maps On Ovi”面貌出现的,而去掉了其中的“Nokia”字样。

  Ovi的中国命题

  在一次与SP的交流中,某国内运营商人士曾直截了当地说:“这几个业务你们就不要做了,做了我们也不会给你们接口。”目前,一些国内运营商正在大力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除了传统的语音业务,它们已经开始涉猎原属于第三方应用的一些业务内容,由此运营商与SP们形成了竞争关系。某国内运营商研究机构出具的报告表明,一些第三方应用提供商的业务已经成为它们重点监控的对象,其中就包括当时诺基亚推出的“维信”服务中的某些应用。

  诺基亚应该不会忘记,早在2000年推出以铃声下载等服务为主的“Club Nokia服务”时,自己就已招致一些国外移动运营商的侧目相对,身为诺基亚最大客户的移动运营商们更希望自己提供此类服务。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市场成就了诺基亚在手机上的全球霸主地位。同样,对于Ovi服务,中国市场同样不可或缺。诺基亚方面也一再强调“Ovi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是肯定的”。 据了解,目前诺基亚已经就中文版Ovi服务开始了内容和产品的测试。

  当前,中国手机上网市场也正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CNIC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有7000多万上网用户,而在2007年底的时候还只有5000万,半年的时间增加了40%用户。面对商机,如何跨越拥有网络渠道话语权,并且对第三方服务已高度戒备的运营商,这是诺基亚们在现阶段必须面对的挑战。

  有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开始越过运营商,直接从音乐商店或内容网站下载铃声等内容应用,这使得移动运营商的收入大量流失。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做过估算,目前80%的手机内容仍然来自运营商站点,而在5年之后,这一比例将减少到25%。

  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国内运营商之中。以WAP网站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移动梦网还占据着7~8成的网络流量,而如今则只占据了流量的15%,其余的则被第三方“免费”WAP网站所占据。

  不同的是,与国外运营商相比,国内运营商在市场上更显强势,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掌控或者说左右能力更强。这从iPhone受挫于中国市场即可见一斑。正像上文所述,如果“用户需要移动服务的时候就想起Ovi”,这显然不是国内运营商所乐见的结果。

  诺基亚Ovi服务在中国市场能否获得生机,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运营商对无线互联网市场的商业理念是否会发生改变。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在表现出愈来愈开放的态势,移动梦网的遭遇也证明了这一点。而诺基亚Ovi服务在中国的未来也全系于此。

  让我们回到1998年,在这一年度,诺基亚一举颠覆了原有的手机市场格局。该年10月份诺基亚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我们确信,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这个抓住了数字技术发展机遇而一跃成为行业翘楚的传奇性公司,在此后的10年间,又不断地夯实着自己手机市场领跑者的地位。如今,诺基亚再一次走在了蜕变的道路上。这一次,它所要面对的挑战会更多也会更为艰巨。

  链接:诺基亚转型大事记

  2006年8月,诺基亚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数字音乐发行商Loudeye公司,诺基亚与苹果、微软开始在数字音乐市场展开较量;

  2006年9月,诺基亚宣布收购德国导航设备制造商gate5 AG。藉此,诺基亚得以进入GPS导航市场。随后,诺基亚在2007年年中推出了内置了GPS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端智能手机N95;

  2007年10月,诺基亚以81亿美元收购美国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这也是诺基亚历史上从事的最大一桩收购案;

  2006年10月诺基亚“维信”英文版发布(2007年5月,“维信”中文版发布);

  2008年1月1日起,诺基亚正式采用新的组织架构。在新的组织架构下,诺基亚现有的终端业务部门和平行的部门结构被三个部门替代:终端部负责为市场提供终端产品组合;服务与软件部则体现了诺基亚的战略重点:即发展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企业解决方案和软件;市场运营部用来负责管理诺基亚的供应链、销售渠道和市场营销活动;

  2008年6月,诺基亚宣布以2.64亿美元现金收购不属于其名下的52%的塞班公司(Symbian Limited)股票。同时,诺基亚方面宣布Symbian Foundation成立并将使Symbian系统免费;

  2008年9月,诺基亚宣布将收购个人邮件及IM解决方案供应商OZ通讯。诺基亚由此形成了自己的Ovi邮件服务产品;

  2008年12月,诺基亚宣布推出全新的Ovi服务内容,涵盖五大类服务,同时推出与此匹配的手机N97。

  小贴士:什么是Ovi

  Ovi是诺基亚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品牌,Ovi在芬兰语里是“门”的意思。

  Ovi可支持用户访问现有社交网络、社区和各种内容,借助Ovi,用户可以连接、管理和共享其移动及在线活动。

  以各种“体验套件”为载体,Ovi还能为用户提供生动逼真的用户体验,如地图、音乐和游戏等。

  无论用户是通过电脑还是直接通过移动终端连接到Ovi,展现在其眼前的都将是同样的导航图标。

  Ovi将面向三种环境推出:移动终端、个人电脑和网络。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Google Earth Plus停止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