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39次,创下中国年度航天发射频次的记录。而商业航天在2018年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也认为,2019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将会迎来重要的机遇期。
火 箭
“靠谱”的火箭:走向更遥远太空——姜杰
“2019年,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型跨入‘百次俱乐部’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说,从2018年到2020年,我国的长三甲系列火箭预计将执行40次发射任务。同时,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并发射了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还将研制运载能力更高的重型火箭。“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人类探索太空的舞台就有多大。”姜杰说。
长征五号“复飞”是2019年中国航天的重头戏——包为民
目前长征五号火箭已整装待发,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执行发射高轨大吨位通信实验卫星的发射任务,以验证故障归零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确保能够在年底执行发射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任务。
长征五号是中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将中国火箭运载能力提升至近地轨道近2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包为民表示,长征五号火箭在完成遥三飞行试验后,将在2019年底执行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后,长征五号乙火箭也将进行首飞。这将支撑包括空间站建设在内的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稳步实施,助推中国建设航天强国。
卫 星
北斗提供全球服务,是发展的新起点——杨长风
全国政协委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北斗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并正在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北斗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北斗在国家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标配化使用,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正在催生“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
探月工程
今年底准备发射嫦娥5号——吴伟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科普了“玉兔二号”休眠的原因,介绍了“玉兔二号”下一步工作计划,表示任务取得的很多科学数据,最近准备向全国和全世界开放。中国航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加快追赶的步伐。今年底我国准备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地表采样返回。届时,中国有可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国家。明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深空探测永无止境。
去月球背面:为深空探测打下基础——杨孟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说,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对月球的深入探索将使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帮助人类走得更远。按照计划,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将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深空探测有望达到100AU(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我们正努力向更远处进发。”杨孟飞说。
载人航天
中国航天载人登月 ——杨利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航天员杨利伟说“嫦娥四号”取得很好成绩,而“嫦娥五号”也可能会在今年发射。今后载人登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还没有立项,但是已经在做前期准备、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工作。
商业航天
推动航天立法,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雷军
雷军指出,虽然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相对应的商业航天立法、行业政策、资质准入、资源共享、市场培育及产业发展等方面仍不够完善。
他建议加快推动航天立法,确保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权利;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授予我国商业航天公司一定比例的政府订单。建议探索有利于商业航天发展的机制,出台落地政策及实施细则。建议推进航天制造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构建适应商业化的量产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建议完善落实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开放商业航天公司的行业准入,拓展商业服务与应用领域。他建议简化商业火箭发射、航天测控、无线电频率等审批程序,引导鼓励民营企业战略性空间资源布局,承担轨道环境有序可控的应尽责任;进一步开放已有发射场,新增发射工位,满足高频次商业发射服务需求;降低或放开应用商业卫星开展服务的行业准入,拓展商业卫星在大众生活和政府管理的应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