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两会|民建中央:加强陆海统筹,首次提出将海洋资源纳入“多规合一”

2019全国两会期间,各组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纷纷提出海洋相关议题和提案。其中,民建中央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关于统筹陆海规划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和发展的提案》建议备受关注。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

2019全国两会期间,各组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纷纷提出海洋相关议题和提案。其中,民建中央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关于统筹陆海规划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和发展的提案》建议备受关注。

该《提案》建议,把海洋生态红线、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等纳入“多规合一”的内容,加强海岸带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早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随后,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这些试点均为城区县市,不涉及海洋,或者海岸线。

2016年3月到5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现自然资源部)先后与浙江省、贵州省、广西省、福建省、湖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省级空间规划合作意向。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文件发布时指出,“这是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中央执行深化改革的又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国家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此后,多规合一成为规划改革的热点和核心抓手,但“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中,依然没有提及“海洋”的字眼。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显然,已经机构重组合并入自然资源部的海洋方面并没有被纳入“多规合一”这份国家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中。

海洋,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可以与其他资源一起统筹规划,将海洋生态红线、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等纳入“多规合一”的范畴,是业内人士乐于看到的。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实现陆海统筹,将海洋资源纳入“多规合一”内容中意义重大。

民建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当前海岸带的治理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

2.海岸带开发处于低效无序状态,近海与流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此,民建中央建议:

要转变观念,以海定陆,构建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布局海岸带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统筹考虑城镇开发、产业布局、自然保护。把海洋生态红线、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等纳入“多规合一”的内容,确立多层次、大空间、陆海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海洋发展理念。

全面实施“三线一单”制度。“三线”指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环境质量底线;“一单”指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产业为主体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三线一单”制度作为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域和海岛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打造高效率的陆海统筹管理平台和决策机制。

实施“湾长制”,促进“陆海统筹”与“河海联动”。理顺海湾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海湾环境管理任务清单。以整个海岸带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整合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海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探索“河长制”和“湾长制”的对接机制。

从源头抓起,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污染源头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要把全面提升公众幸福指数作为流域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根本目标,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觉意识;把各种国家支持的农村建设项目与涉农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深度结合,加快推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建立和完善流域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着力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到流域源头污染防治当中,逐步形成“开发有利、产权明晰”的工作机制。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