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发布了“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以共享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规范化的地球大数据”。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首席科学家郭华东在发布会上介绍,“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共享数据总量约5PB,其中对地观测数据1.8PB,生物生态数据2.6PB,大气海洋数据0.4PB,基础地理数据及地面观测数据0.2PB。随着硬件条件不断完善,该平台共享数据将以每年3PB的数据量进行更新。
21日,武汉大学“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全国一张图制作完成后,也开始向各行业用户提供免费数据服务。
看到这两条消息,已在地理信息产业内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老文告诉泰伯网,事实上,测绘地理信息圈里也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数据共享平台,它就是2008年启动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的公众版也就是著名的“天地图”。
天地图失败了?
天地图作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于2010年4月启动建设,当年10月正式开通。
这一年5月,国家测绘局颁布了《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随后数年,中国互联网地图迎来了一轮激烈的竞合、发展期,其中以2013年高德免费为标志性事件。在经历百度收购长地万方、阿里收购高德、腾讯投资四维图新等重要时刻后,到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地图的格局基本形成,百度、高德并立,腾讯跟随,并延续至今。
有个背景不得不说,也是2010这一年,互联网巨头谷歌把搜索服务从内地转到了香港,相当于基本放弃了中国大陆的搜索市场。无论搜索还是地图,谷歌的退出都为国内互联网公司留下了充分的成长空间。
一直以来老文都在关注互联网地图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天地图。他很遗憾,天地图错过了七、八年前的那场互联网地图大战。他分析当时上这个项目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谷歌离开后,国内实际上缺少一个面向公众服务的地图;二是当时国内的互联网地图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百度、高德也都没有占据像今天这样稳固的地位。
他认为,从天地图自身来讲,实际上是想做一款面向公众服务的地图。最开始大家对这个项目抱有很大的期望,2010年底成立的天地图有限公司,业内有多家重要企业都成了股东。但是作为政府主导的一个标志性项目,后期发展不尽如人意。
2010年10月天地图正式开通的时候,老李正在高德工作。他也认为从天地图当时的规划来讲,商业化肯定是一个方向。原来测绘只懂制图,产业发展不起来,实际上天地图就是测绘行业转型的一个抓手。
但从一开始他就不太看好天地图,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高德、百度以及其他公司都是围绕互联网地图展开竞争。天地图要实现商业化,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这场竞争。老李分析,既然要竞争互联网地图,就应该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来做事,可天地图沿用的还是测绘思路。
他曾与天地图的工作人员沟通,发现他们还是把天地图当做一个测绘项目来做,所有数据的生产标准都按测绘标准要求,造成数据更新速度特别慢。他举例,互联网地图标注稍微偏一点、字体有点差异都无所谓,因为互联网地图第一解决的不是美观问题。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