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缅怀李小文院士逝世四周年

在网上,李小文先生似乎被称为“扫地僧”,与“落尘”这字的概念很近,而“清欢”则和学术上的专注还有他一些温暖的故事分不开。

泰伯网  
李小文(1947.3.2—2015.1.10)

  最近在小群里看到老王转的一条纪念李小文院士的微信文章,才发现李小文院士去世已经四周年了,恰逢本科即将结束,李小文院士去世的那年恰好是我进入北师大读书的一年,有感而发,就写一篇日志一样的东西吧。

  如果有什么要写在开头的,那就是,实际上我并没有见过李小文院士,一次也没有,也没有和他有任何形式的交流。因为他于2015年1月去世,我则是2015年9月入学,因此没有机会见他一面。这也是我在十佳终评里写在第一段的话。

  但若是间接交集,还是很多的,毕竟李小文院士曾经就在师大地遥学院工作。据我所知,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中,有三位是他的研究生,还有一位是和他同一课题组的老师(王锦地老师只上四节课,所以交集少很多)。这四位老师都属于很和善、和蔼可亲的类型,我都非常喜欢。巧的是,这三位李小文院士的学生中,蒋老师是我的新生导师,焦老师的课我曾经担任课代表,阎老师指导我做本科生科研项目,三门课的期末考我也都取得了95及以上的分数。大学期间和我关系最好的一位师兄去了梁顺林老师那里读硕,而梁老师是李小文院士的学弟;我的导师王开存老师原来则是梁老师的博士后。此外,还有一些更小的交集,例如之前有次听了宫鹏老师的讲座,以及保研时和陈镜明院士交流等,他们曾经都和李小文院士关系不错,以及地理学部老师时不时提起的关于李小文院士的故事等等。

  我很喜欢一句话:我们所爱的人从来不会真正离开我们,因为,他们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心跳停止,在生物学上死亡;下葬入土,在葬礼上被宣告死亡;这世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忘记,你永远消失。现在时代发达了,人们多多少少会在这个世界上,或者某份数据、某个网页里留下自己的印记,也许更不容易真正死亡了。有时候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你从未见过一个人,但却知道他,你脑子里有他的音容相貌,但你明明没有见过他也没有听他说过话。

  大一下思修课的时候,有次要求我们写本专业一位名人的故事的读后感,我写的就是李小文院士的。我思考了半天,给标题取名为“落尘清欢”,来源是我小时候我妈一位网友的QQ名。在网上,李小文先生似乎被称为“扫地僧”,与“落尘”这字的概念很近,而“清欢”则和学术上的专注还有他一些温暖的故事分不开。当时写到一半写着写着我就哭了(我大一老爱哭),我也不知道是自我感动还是什么灵魂共鸣,只是看到网络上百度百科李小文院士那张笑着的照片的时候,突然就很难过。在悼念李小文院士的一篇文集里,阎老师有句话:“为了老师,我可以不需要棱角。”阎老师是我本科期间很喜欢的一位老师,给我们上“遥感原理”这门课。讲得好,讲得深,耐心给我们解答问题,作业亲自批改。我那时看到他的这句话就想,能让阎老师写出这样的话的李小文院士,当初可能也是像他教我这样教他的吧。

  说李小文院士喜欢看金庸,但我对金庸的小说看得不多。有句话说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小时候我曾经以为那些上课本、上新闻的名人或一些领袖一定有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一定有远超常人的气场,或是与众不同的气质。而改变我看法的是两件事:一次是讲座我坐在荷兰前首相的正后方,一次是我看见李占清老师一个人背着包在南院走路。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经历。只是我好像在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就明白了,那些小时候仰慕的大侠,应该也是一日三餐,打扮也和常人没有差太多,他们并不是像遥远的星辰一样难以触及。而所谓的“为国为民”,也许真的不是来自于电视剧里那样每次都要气吞山河,可能只是平凡地做好自己岗位的每一件事。

  在十佳终评时,我不止一次地想要直接原封不动地使用那篇我觉得略有创意,但是被老王还有王栋师兄认为缺乏逻辑的复评稿。原因很简单,最后评比只有3分钟,讲情怀,好像可以说些真心话,说是北师大本科生最高荣誉,但这本身还是一个比赛,也要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形象,我很怕满怀真情写的东西最后变成了四不像,或者一半真情一半违心,那还不如直接写篇平庸点的讲稿得了。后来我实在不知道自身还有什么可挖掘的东西了,就凌乱地写了自己想写的终评稿,初稿有点怪,幸运的是王栋师兄给了我肯定,并且帮我修改,最终成了一篇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稿子,最后十佳评上了,似乎还拿了第一,于是后面又作为代表去表彰大会讲话了,两次的内容都和李小文院士、遥感有关。

  有一点是挺遗憾的,就是我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当初抱着遥感一路走到底的想法找了阎老师当指导老师,做了一个很难的项目,最后实在是撑不下去了,结项以后就再也没有做了。一个是发现比起植被遥感,可能自己对大气遥感更感兴趣一些;另一个则是,自己研究生方向和这个差别有点大,也就没考虑了(至于为什么自己后来研究生没做和李小文院士类似的方向,这个有点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在做项目期间,我用到了李小文院士发明的GOMS光学模型,说实话一开始完全不懂是啥东西,花了几个月才搞懂,乃至会用。只可惜因为方向的问题,以后大概不会再用到了。而现在,似乎物理遥感模型也在慢慢被计算机模拟模型取代,不知道GOMS以后还会不会有升级版什么的了。当初GOMS走在了世界前列,希望师大的新一代LESS模型也能走在世界前列。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