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0年,人生于不惑,国家见繁盛。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正当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时代需要被铭记与见证,在这40年里,国家政治经济稳步发展为传媒行业奠定了基础;在这40年里,传媒行业作为瞭望者不断记录着国家的发展与变迁;在这40年里,传媒行业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腾飞。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路程,在这之间,不少传媒行业的从业者经历了纸媒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新媒体的繁荣兴盛。在这40年里,总有一些先驱者用锋利的笔尖戳穿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推动时代的进步,胡舒立便是其中一员。
蓝鲸财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诚挚推出《逐梦40年,致敬20人》大型专题策划,记录那些时代里杰出的企业家。
从记者到主编,只为做得更好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一家好媒体里当记者。因为没有好编辑,所以我才做部主任;因为没有好主编,所以我才自己做主编;因为没有一个满意的平台,所以我才出来办《财经》。”——胡舒立
这句话更像是对胡舒立创办财新传媒之前人生经历的概括。
胡舒立1953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上虞丰惠。其外公胡仲持是位知名的翻译家,也是《申报》的编辑。大外公胡愈之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胡舒立的母亲曾是《工人日报》的高级编辑。
1978年胡舒立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胡舒立加入了《工人日报》,主要做调查报道。当时,胡舒立出了一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是关于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92年,胡舒立选择告别党报,离开了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这个能对经济发言的小舞台也让其成为了“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在这期间,她认识了诸如高西庆、王波明等人,这构成了胡舒立事业的核心朋友圈。
11年做了两件事:创办《财经》杂志和离开它
1998年胡舒立联手王波明,《财经》杂志横空出世。在杂志成立之初,胡舒立提出两个条件,其一是王不得干涉采编和杂志内容;其二是提供一笔200万元的经费,以此保证记者的高收入,以防记者受贿。胡舒立希望用这份杂志去叙述真实的中国。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