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火狐:跨国公司怎么做好中国市场

  11月18日下午,谋智网络(Mozilla)推出了火狐中国版浏览器。Mozilla中国董事长兼CEO宫力表示,这是Mozilla首次打破全球标准版惯例,为单一区域市场推出定制版本的浏览器。宫力形容,这是中国市场首次走在世界前面,“很可能不会再有其它版本了。这是一个市场前沿,中国也是替别人走出一条路来:即告诉跨国公司,区域市场可以怎么做。”

  当天晚些时候,记者也与宫力进行对话。他赞同火狐中国版的发展方向中,酝酿着新的商业模式的观点,并认为浏览器将会变成上网门户。但Mozilla并不追求高盈利,因为基金会的设置,将使火狐一直为网民服务。

  记者:我们看到的火狐中国版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加入,浏览器越来越像一个入口。越来越类似于门户的样子。

  宫力:变成入口是必然的趋势,其实大家是很懒的,不喜欢干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东西,比如用户不喜欢下载时用不同的下载软件。用户趋势就是上网得到好的体验。我们这么做正是希望能把用户带的近一些。

  火狐和优酷合作并不意味着和土豆就不成了,各个领域其实都有很多家,在同一类型上其实可以有多家合作,侧重方式不一样,合作伙伴不一样当然更好。

  中国版更多是产品创新,在技术安全内存上等方面起点很高,拿这些和用户习惯结合起来。上面还提供了大量快捷实用小工具,不要小看他们,这些都能给用户提供更方便的应用,以后还可以继续发展。

  记者:扩大合作伙伴范围,另一个主要的考虑是提高用户量?

  宫力:从用户数量上看,火狐市场份额已经2%到3%,使用量每天有500~600万用户左右。我们希望推出这个版本后,市场份额能冲到5%左右。到了这个目标后会给大家一个惊喜,火狐用起来会很方便。不仅带来新的用户,使用时间也会增加。

  记者:变成入口,增加新用户和使用时间,这和目前的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做工作一致。是否也是在考虑酝酿新的商业模式?

  宫力:利益肯定要去考虑,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在家里堆很多粮食。现在谋智的员工人数其实很少,我们挣钱只是服务网民的手段。

  比如IE,他考虑的是默认搜索缺省是微软自己的搜索引擎,而不是去想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是百度和GOOGLE两家。

  跨国公司的软肋是没有尽最大努力去服务中国网民,我们没有那些负担。谋智的股东是 Mozilla基金会,是非盈利性的,不用走到拼命挣钱的地步上去。但我们也有压力是在于,总需要钱来支持我们自己的运营,这样才能超脱一些事情,才能跨年度去支持技术的发展。而不是每年都要向企业和个人去募集一些资金,这样做总是不好。

  记者:一方面没有太多的收入,一方面希望为网民服务。这样的情况下,Mozilla如何去和其他企业竞争,招聘到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来发展自己的技术?

  宫力:一年前其实我们没想到怎么做,当然也没必要雇请更多的人来做。火狐的最大特点还有可以用社区的力量,这个是很强的。当火狐中国版发出来时也可以告诉社区,火狐也可以为中国单独做些事情的。

  记者:华人的Linux社区,目前是不强大的,其中参与火狐开发的多吗?

  宫力:中国人在国际Linux社区里参加火狐国际版开发的很少,看的人多。不过现在可以不用参与火狐世界版的开发了,直接参与到中国版的开发中来。我们也希望能以此为核心,能吸引到些志同道合的人。

  一开始浏览器都是英文版,后来可以以语言分版,其实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对应相应市场。现在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个性化,不过不仅牵扯投入,还有管理和创新等很多问题。

  而做出了火狐中国版,等于是迈出了重要一步,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做出了哪些东西。他表明区域性市场是足够大的一个趋势。

  中国版本身是火狐第一次在世界标准版之外出了区域版本,而且不会再有其它版本了。这是一个市场前沿,也是替别人走出一条路来:告诉别人区域市场怎么做。现在也可以看出中国首次走在世界前面,看我们的试验结果,他们向我们学习。

  这在大部分跨国公司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中国版本身的推出,在内部也经过了反复的沟通。

  记者:过去火狐崇尚的技术人员的思路,现在转变成为网民做体验。在具体的转变上还适应吗?

  宫力:转化思路上很容易转,但实际上推产品还是有困难,从产品设计理念和推广过程中的认可程度可以看的出来,但还是有信心,要一步一步来。

  比如这次,我们就在看下载的量。从早晨放到官方网站,到中午出来准备发布会时,就有2000左右的下载量。

  记者:现在各家浏览器几乎都进入了中国。看重他们吗?

  宫力:我们不怎么看重竞争对手,也不在意。只是将用户希望的功能我们去做好。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