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我国古代的地图载体

泰伯网

        在我国地图学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地图的载体多种多样,主要有木牍、缣帛、铜器、纸笺、石碑等形式。

  原始社会的地图,陶器可能是载体之一。我国地图的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我国陶器上的绘画已非常精美,因此在陶器上绘制地图是有可能的。在国外,已发现人们于大约4000多年前在陶片上绘制的地图。当然,这种地图只是事物图像与地理现象融为一体的原始地图。

  我国古代早期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以竹帛作为文字、绘画的载体的。简牍的使用时间约从上古至公元三四世纪,缣帛则自公元前五六世纪开始应用,延续至公元五六世纪。简牍包括竹简和木牍。其中竹片是那时主要的文字载体,但它太狭窄,不适合绘制地图,如《孙子兵法》有图九卷、《齐孙子》有图四卷,兵书都是书于竹简上,附图则是绘制于其它材料上的。木板既容易获取,也比较容易处理平整,是绘制地图的一种好材料,成为那时一种重要的地图载体。1986年,我国甘肃天水的放马滩曾出土四块木板地图。其中三块木板两面有图,一块一面有图,一共七幅地图,表示了河流、道路、居民地、境界等要素,为战国末期秦国?县的地图。它们大约绘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实物地图。《论语?乡党》中有一则记载也提到了木板地图。有一次,一个人背着木板地图在行走,孔子见了,连忙向他行礼致敬。那时地图是国家土地、人口、政权的象征,孔子其实是敬图及人。

  木板过于笨重,用作地图载体,收藏、携带都较困难。相比之下,缣帛质地细密,轻柔易携,作为地图载体具有较强的优越性。缣帛属于高档品,用于书写文字并不普遍,但是,由于那时地图具有特殊的地位,使用缣帛还是较多的。我国古籍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在那则尽人皆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向秦王献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燕国督亢地区地图,并当着秦王的面打开地图。图穷匕首见,刀光剑影中,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搏杀。那幅可以舒卷的地图无疑是绘在缣帛上的。《后汉书?邓禹传》载,光武帝在广阿城楼上“披《舆地图》”。这种能披览的地图,也应是缣帛地图。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使我们见到了古代缣帛地图的“真身”。它们绘制于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是至今出土的最早的缣帛地图。

  缣帛作为地图载体不仅可以墨绘,还可以刺绣。《拾遗记》中有一则记载说,吴主赵夫人曾于方帛上刺绣一幅地图,“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

  缣帛作为地图载体不但在纸发明之前很受人们喜爱,即使在纸发明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仍将有些重要的地图作品绘在缣帛上。唐着名地图学家贾耽曾编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就是绘在缣帛上的;北宋淳化年间,政府组织绘制了一幅巨大的全国总图《淳化天下图》,总共用去绢帛一百余匹。

  青铜也曾被用作地图载体。随着铜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夏商时期进入了青铜时代。商周时把需要保存的重要的文字铸于青铜器上。由于地图的地位较高,也有被铸于青铜器上的。《左传》中记载的着名的《九鼎图》就是一例。

  那时还有用铜板制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幅《兆域图》,系中山王墓穴陵堂的规划图。该图即镌刻在一块铜板上。

  纸不是从蔡伦以后才出现的,大约在战国后期它就被应用了,并也用于地图绘制。在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幅纸质地图,以墨线描绘了山水、道路等要素,是西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年—前141年)的实物。但蔡伦以前的纸产量极少,也很粗糙,不能满足绘制地图的需要。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技术与工艺,使纸的生产得以普及。至公元三四世纪,纸开始风行,成为地图的重要载体。直至今天,纸仍是地图的主要载体。

  石刻也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地图载体。石刻地图这一形式很早就出现了。据《述异记》载,春秋时鲁班曾在洛阳附近的石宝山上雕刻了一幅地图《九州之图》。这是我国记载中最早的石刻地图。至宋朝时期,石刻地图开始盛行起来。当时流行把一些重要的地图作品镌刻在石碑上以利保存。这是因为纸张地图很容易损毁,而且地图的绘制工艺复杂,难以像文字那样大量抄录复制,其数量很少。而石刻地图则能长时期保存。我国留存至今的古代地图作品,宋代以前的已极其少见,而宋朝却保存下来不少地图珍品,如《华夷图》《平江图》《地理图》等,多是石刻地图。石刻地图还可供摹拓复印,有利于地图的传播。

  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特种地图,它们有些是用多种材料混合制作的。如北宋熙宁年间,沈括用木屑、熔蜡、木头等材料制作了一幅边境地区的立体地图,供了解边疆地形、边防使用。多种多样的地图载体对我国古代地图学的进步功不可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如今,纸张虽然仍是地图载体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出现了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等全新的载体形式,展望未来,必将会有多种多样的新颖的载体形式出现。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