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学时刚刚接触影像处理的时候,拿到几幅教学用的影像都会特别兴奋,每次都要用ERDAS、ENVI、PCI等专业影像处理软件好好摆弄一番,一边感叹这些软件的强大,一边恨手里的影像太少了,一点不过瘾。
刚刚工作的时候,还有种幸福来敲门的感觉--单位有那么多的影像数据,而且每年还都在不停的增长,看着一摞摞数据光盘和满柜子的硬盘,我颇有满足感。当时我是单位中为数不多粗通ERDAS使用的人,因此每次新一批任务下来,都是由我先进行少量处理,再根据实验效果制定批量处理流程和生产方案。
渐渐的,我发现这曾经令我兴奋的海量影像成了我的负担:首先是数据查找困难,在TB数量级的影像数据中,寻找需要用到的数据真是大海捞针,没点耐心还真不行,尽管航线数据和地名都贴在硬盘和光盘盒上,并且人工用excel表格建立了索引,但靠人工查找还是痛苦而且低效的。
其次,我是根据少量数据的实验制定生产方案的,具体生产任务中实际处理工作由下面的数据组完成,但是数据组几乎没人会用ERDAS,我给他们培训几次,也纷纷反映门槛有些高。还有,数据组主要进行数字化等工作,将影像进行拼接剪裁,生成数字正射影像(DOM)即可,所以ERDAS虽然强大,但很多功能也用不上,如果配备这么多套ERDAS,也是比不小的开支,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单位来讲太浪费了。
用图不多的任务,我可以帮助数据组查找、处理;但涉及上百幅影像的任务,我即使放下手里的其他工作,一台机器逐幅加载影像串行进行处理的效率也是很低的。
我也在四处调研一些国内软件,迫切希望有助于完成单位这些任务,将我解放出来,而且成本又可以接受。正好最近跟一个中科院遥感所的同学聊起这回事来,她给我推荐了他们所里一套产品--EV-Manager。
据同学介绍这是中科院遥感所和国家遥感中心背景下的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专门用于海量影像管理的软件。试试才知道效果怎么样,借着一次任务我满怀希望地试用了EV-Manager,结果还算满意。
第一个特点是简单实用,我很容易就教会了数据组的同事们进行影像拼接、剪裁、镶嵌、重采样的操作,而且不用加载影像,在索引图上就可以直接选择范围进行操作。大概计算了一下重采样的处理速度,基本上不比ERDAS慢多少,算上前面省去的加载时间,效率应该是很不错的。
另外一个特点对我来说是个惊喜,就是所谓的EV-Manager影像搜索引擎。它竟然可以通过对硬盘、光盘的扫描,将影像的坐标、分辨率、存储位置等建立索引,存到数据库中,查找十分方便,我可以和我的excel人工索引说拜拜了。在局域网内的进行并发访问,所有的数据组组员可通过访问服务器查询并获取影像,整个分发过程我不用再参与了。索引图上还可以直接加载矢量数据,更方便对影像的定位和查找。
整体来说,这个软件感觉很符合实际生产任务的需要,基本解决了我遇到的问题,不复杂很实用;关于影像搜索引擎虽然有炒概念之嫌,但确实是个非常非常实用的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配的上“搜索引擎”四个字。这个月初EV-Manager正式版已经发布了,定价也比较便宜。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