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如何“变身”
我们都知道,“天眼”现在躺在
贵州省平塘县喀斯特天然洼地中
他想安静地当个美男子
但是科学家那么辛苦把他孕育出来
可不是为了当美男子的!
更多时候,他一直忙于“观天”
FAST基准控制网自动监测系统拍摄下的“天眼”
“天眼”观天的时候
正在悄悄进行华丽“变身”
因为当他仰望星空的时候
他的反射面会实时从球面变成抛物面
科学家称之为主动反射面
这个主动反射面可不是普通钢筋水泥
而是使用45万块1.1米左右
外形重复性很低的三角形面板
拼出4450块反射面板单元
从而拼出约30个足球场的弧形反射面
FAST弧形反射面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调侃:
哇,“天眼”的脸真大!
没错,“天眼”真的是脸大
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成为网红哈
自去年11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
越来越多游客前往贵州
体验一把“静旅游”!
为什么是“静”呢?
因为这位安静美男子比较傲娇
害怕遭受周边手机信号的干扰
因此科学家规定以“天眼”台址为圆心
半径5公里的区域为核心区
永久关停“天眼”电磁波核心区内
公众移动通信基站
成为永久的“静默区”
如果你想一睹“天眼”真容
切记下列电子产品严禁携带哦
下回,不如带上你的胶卷相机
静静感受“天人合一”的旅行吧!
“天眼”变身的关键
“天眼”华丽“变身”让人大呼“神奇”
但要实现这种功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这个 “变身”过程中
必须通过测量系统实时进行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
主动反射面与理想抛物面误差不能太大
大于1--2毫米要由控制系统进行调整
使他与理想抛物面保持所需的精度
所以,主动反射面的测量与控制
是“天眼”变身的关键所在!
简言之
就是对主动反射面上
缓慢运动的2200多个节点
进行2毫米精度快速动态测量
这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技术可利用!
即便如此
中国的测绘工程师也没有怕的!
“天眼”测量梦之队在北京密云
建造一个30米口径FAST完整模型
科学家称之为密云模型
密云模型既可以模拟馈源运动轨迹
又可以实现主动反射面动态测量
因此,密云模型就成为多种
主动反射面动态测量方案的实验平台
最后的选择
密云模型确实帮了大忙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当下众多的测量方案
到底采用什么测量手段呢?
看来,不止我们
这些理工男们也患上“选择困难症”
看到这些备选方案,小编也晕晕的
最后,这些理工男在“天眼”反射面
安放全站仪测量机器人
它集成GPS,可自动拍照
测绘工程师们在控制室
就可以远程遥控机器人啦
中国测绘工程师
在“天眼”测量路上不断打怪升级
才实现了“天眼”的华丽“变身”
他们值得我们致敬!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