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发布

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全省行政区域范围内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查清了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交通干线三个新增普查内容。

  9月29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和省普查办联合发布了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马赟,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杨升,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朱明仓,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统计局机关党委书记李兴怀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处长陈伟德主持发布会。

泰伯网

  自2013年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启动以来,在国务院普查办、省委省政府和省普查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历时3年,投入3500多名普查人员,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全省地理国情家底。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全省行政区域范围内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查清了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交通干线三个新增普查内容。普查工作取得了以“一图一库”为核心的丰硕成果,绘制了首张地理国情图,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地理国情数据库。普查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收集整合多行业专题数据,通过室内分析判读、野外实地调查,获取了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的由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41个三级类覆盖全省的2140多万个图斑构成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四川省资源环境和省情省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成果内容丰富、特点突出。一是全面,对全省行政区域实现全域覆盖;二是客观,按照“所见即所得”的原则获取了一套不受管理属性等因素影响,对地表现状如实表达的客观、独立的数据;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对应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精确表达了地理国情;四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照“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原则,四川省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应用,选择不同的专题和方向开展了20多项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目前,普查和监测成果已经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军民融合、防灾减灾、天府新区发展建设、多规合一、精准扶贫、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河长制工作等多领域和地名、农业等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四川省将按照新修订的《测绘法》赋予的职责和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持续做好普查成果共享和推广应用,认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