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感觉手机的GPS功能还是一种新鲜事物,更多的是一种概念的存在。然而,当身边的同学以及朋友开始使用GPS手机,尤其是在出差时不离手时,才发现,转瞬间,这个曾经的时髦名词,早已附身实体产品,成为了许多人的商务必备。
不仅仅在商务领域大显身手,GPS也正在介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正如前几天一则电视新闻中描述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突发疾病,通过GPS手机拨打了120。而此时,老人已经没有力气说明其所在的具体地点。不过不用担心,因为医院已经通过GPS确定了老人的精确方位,并及时感到了现场。这只是GPS手机众多功能中最普遍的一个而已。
对于GPS手机的巨大市场前景,手机巨头诺基亚早已捕捉到——收购美国地图商NAVTEQ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对一个行业而言,巨头的行动往往具有一种风向标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手机GPS功能的地位显而易见。
当前,手机正从语音终端向个人手持终端迈进,摄像手机以及音乐手机甚至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所以,很多人由此推论,手机GPS功能也会疾步跟上。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06年,中国GPS手机销售量仅为10.5万台,而2007年则达到50万部。就增长率而言,2007年可谓是中国GPS手机发展的分水岭,也正因此,业内对GPS倾注了无比的热情。而舆论界也对GPS很是看好,笔者进行了简单google,满眼的“潜力巨大”、“前景看好”、“井喷”,可谓一片锦绣与繁华,似乎普及已经是朝夕之事。
然而,冷静下来,我们或许会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般乐观。
首先,虽然2007年GPS手机的增长率可谓“壮观”,但是,50万相对于1.5亿的市场总销量而言,仅仅是凤毛麟角。
其次,正如In-Stat分析师所言,GPS并非如同摄像头一般轻量级的配置,它是一个集成了硬件、电子地图以及导航软件的重量级系统配置——电子地图和软件的成本总和也平均超过了200元人民币,成本的下降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与此同时,2007年GPS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目前用户对于GPS手机认知不足,还没有做好使用准备。虽然某些具备GPS功能的手机销量良好,不过,却有调查显示,消费者看中的并非其GPS功能。因此,如果仅仅从GPS手机销量的增长率上定夺其短期市场前景,未免会显得有些武断。
业内人士认为,GPS手机的商业模式要求相关应用能够方便、及时地更新和下载,这对软件以及后台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GPS手机的地图尚难以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在线更新,最为基本的要求尚难以满足,更不用说其他增值服务了。同时,整个产业链还不够完备,核心设备的配套跟进不够,而这也是影响GPS手机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不过,纵观国际,长远而言,GPS手机的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只是,在通往光明未来的路上,会有诸多的坎坷与泥泞。单就2008年而言,GPS手机市场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乐观。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