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亟须创新测绘发展模式,整合测绘地理信息与发改、环保、国土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数据平台,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测绘地理信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测绘地理信息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广泛应用。当前,亟须创新测绘发展模式,整合测绘地理信息与发改、环保、国土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数据平台,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编制空间规划的目标是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都具有空间性,测绘地理信息对于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至关重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地理信息与国情监测在空间规划体系、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应用工作,推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效实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研究制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监测评估技术方案,对国家级和省级各类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运行状态是否良好、差别化发展目标是否实现、发展方向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了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其中承担的重要职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测绘信息局在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中,一方面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客观性,综合人口、经济、空间开发负面清单、行业数据等专题资料,选取高程、坡度、自然灾害影响、人口、经济、交通、区位、可利用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定县市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梳理“多规”各自管理的核心数据现状与地表覆盖客观事实间的矛盾,依据地域实际,进行各类行业数据、规划数据与地表覆盖客观实际的对比分析,查找和协调矛盾,为编制市县空间规划,形成县域“一张蓝图”奠定基础。
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环境监测预警提供地理信息保障
我国在实施基本国策中,相继设立了人口红线、耕地红线和水资源红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强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思路,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
一、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重要依据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刚性依据和地理边界。2015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明确要求利用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2017年5月26日,环境保护部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下发《关于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共同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和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和任务分工,基于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以及相关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统一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效率,提供优质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划定国土空间的开发管制界线,可以为经济开发建设提供警戒红线,从而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改善自然修复能力。为科学划定和管理生态红线,国家环保部门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共同研究如何发挥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与技术的作用。近年来,两部门开展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遥感现状调查,在双方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利用GIS信息数据编制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现状遥感调查图集》,并结合有关地貌、气象、降水以及地质、水文资料,对西部地区不同区域耕地、草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还开展了中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建立了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综合数据库,从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到变化趋势、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典型地区生态环境走势等,都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成果共享的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目前,两个部门正在进一步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长期合作。通过对自然资源(山水林田湖)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及时空演变进行持续调查、统计、分析、评价和预测,支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管理体制机制。2015年,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与省环境保护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进程。两个局合作开展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生态遥感监测与研发,建立生态保护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推行测绘地理信息绿色服务机制常态化。
二、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供服务保障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有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亟须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预警,这就需要基于地理要素信息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地理信息可以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能够客观反映地表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状况,揭示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别要加大对耕地、林地、水域的重点监测,建立各行业各部门资料数据共享、共建、互换机制,使得资料发挥最大效益,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保驾护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监测规模和水平,实现多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并逐步实现周期性更新,海陆空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度、网络化、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正在形成。
我国自然资源监管职能分散于多个职能部门,不同部门的监管领域交叉重叠,存在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现象。有的监测数据相互矛盾,缺少合作共享机制,协调成本较高;有的缺乏整体规划,反映自然资源整体状况的数据和资源使用实时监测数据相对缺乏;有的存在空白地带,对某些类别或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没有按照自然资源规划进行,难以防范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破坏和流失。这些状况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必须加以改变。
当前亟待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登记、管理和监测制度,根据登记权、管理权与监督权分开原则,划定相关部门职能,规范自然资源的统一综合化管理,明确规定自然资源监管的责任主体、监管职责及分工、监管程序等。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门监测力量,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采用多种监测工具和手段,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监测网,形成全覆盖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为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提供技术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开展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把握空间布局和时间维度,以“测”促“监”,可以保障决策的有效执行和责任的扎实落实。
一、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客观数据
2015年,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联合28个部委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通过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努力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国家统计局等8部委还印发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制度(编制指南)》,提出与测绘地信局建立“8+1”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工作开展。
基于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整合各类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信息,完善地理国情信息库和统计分析库,可以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和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的建立提供基本统计数据和地图印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二、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事实依据
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可以客观、公正地监测和分析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变化,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执行中偏离决策目标的行为,保障决策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和监管,并能够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事实依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与自治区审计厅深度合作,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优势,对收集到的试点区域各部门提供的行业数据进行处理,参考试点区域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叠加2012年和2015年试点区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提取审计疑似问题的图斑数据。审查了耕地保护落实情况、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了解审计项目区非法使用土地、非法开采矿产的情况;审查林业覆盖区林地现状情况,审查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情况,了解审计项目区非法采伐森林、非法占用林地的情况;审查天然草原面积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情况,了解审计项目区非法占用草地的情况;审查生态功能区的湿地核心区内是否存在人工建筑、人类活动痕迹等破坏湿地保护区的情况,探索出一套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解决了多来源数据坐标系和格式统一、空间统计分析、数字化核查等诸多技术问题,为全面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从服务者到参与者的转型发展。(作者李宏伟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民龙系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纪委书记;刘涛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