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网讯 据铅笔道报道,由丁毅创立的“弧光航空”无人机研发团队,现开发出一款植保无人直升机。其起飞质量100kg,最大载重30kg,旋翼直径3.24米,单次起降可喷洒农药30~60亩。相对同类产品,其效率可提升100%。
丁毅于2015年11月创立“弧光航空”,该公司专注专业级无人机的研发。
目前,他们已与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农业委员会、植物保护站、专业种植户等20家客户合作,无人机累计喷药面积1万多亩。售出无人机9台,每台定价35万元,毛利约50%。
注: 李鲁航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跨入专业级无人机领域
2009年从北大毕业后,丁毅去了农业银行工作。5年的国企经历让他觉得“一眼就望到头了”,于是创业想法在丁的心中产生。
从小丁毅的父亲就订阅《航空知识》等杂志,耳濡目染下,丁也渐渐对飞行器产生了兴趣。因此,2014年第一次创业,他就选择了做无人机。
不过当时他们做的很杂,航拍、监控、检修、农业等领域都有涉足。恰逢大疆崛起,无人机掀起的热潮触动了丁毅,他开始仔细思考公司的发展方向。
当时大部分无人机都属于消费级,而大疆又在该领域具有明显的供应链和市场优势。为了避免不利竞争,丁毅将目光集中到专业级无人机上。
团队曾探索过无人机的各大应用领域,丁毅知道监控、火灾巡检等方向市场体量太小。相比之下,农业领域不仅技术要求低易进入,且体量庞大。“以40%的无人机植保率计算,每年中国植保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
但合伙人与丁毅在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二者希望探索的领域不同。2015年9月,丁离开了上家公司。
不过他没有立即开始第二次创业。为了验证各种关于农村的报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他去了安徽、河北、江苏等省的田间地头,想亲眼看看农业领域无人机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这次自己到处转转,有了很大的感触。”丁毅发现,即使是在农业大省,植保机械化率仍旧很低,大部分地区喷洒农药的工作仍然是由人工来做。而愿意去做这个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未来这项工序将面临人工短缺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土地流转政策的影响下,农田集中化经营将成为趋势。“专业农民专业种地,这些管理数百亩土地的种植大户,需要工具来提高植保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两个月的观察让丁毅信心倍增,做农业无人机的想法正式在他心里扎根。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015年11月,丁毅拉上两位老同学,创办了“弧光航空”。
对于做哪种类型的无人机,经验丰富的他们并没有犹豫。“螺旋翼无人机不需要大面积起降场地。而这种机型中,多螺旋升力效率低,系统容易出故障,单螺旋则更高效。同时,锂电池太占空间,只能用油动系统。”综合考虑,他们选择做油动无人直升机。
参考国外经验和国内农村道路情况,以及喷洒效率和运载方便等因素,团队确定了直升机的起飞质量约100kg,机长约3米。
弧光航空研发的首款农业无人直升机
产品的设计过程没有太多波折,2个月的时间他们便做出了原型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试飞后,团队发现无人机结构强度不高,无法达到预期使用寿命。
检测一看,他们知道自己被“坑”了。当初由于无法直接从大厂拿到高品质轴承,团队便从网上找了经销商购买。没想到经销商卖给他们的轴承质量不达标,容易磨损,阻力大,导致无人机寿命缩短。
“原材料的问题又耽误了我们一些时间。”虽然在研发上出现一些小波动,但是团队仍然在2016年4月完成4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真格基金。
一个月后,他们的产品基本稳定。在农田试验时,团队拿到了第一笔订单。“当时一个农民看见我们在试验,便跑过来瞅了瞅,问我们能不能给他的小麦喷药。”丁毅团队以每亩6元的价格,为老农的50亩小麦进行了服务。
团队在进行无人机测试
经过1000多小时的飞行试验,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保证。10月,首款农用无人直升机正式量产。产品的起飞质量100kg,最大载重30kg,旋翼直径3.24米,单次起降可喷洒农药30~60亩。相对同类产品,其效率可提升100%。
产品迭代的过程中,他们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转变。“我们发现这个东西你不给农民实地演示,他们很难会去购买。”
去年尝试联系客户时,对方都会提出先服务后购买的要求。因此,做设备供应商的想法被团队放弃,转而专注于植保服务。
团队在进行无人机测试
目前,他们的合作客户已有20家,无人机累计喷药面积1万多亩。无人机售出9台,每台售价35万元,毛利约50%。
今年团队将着重市场推广并实现盈利,预计小麦期完成喷药面积1.2万亩,水稻期完成10万亩。
想了解更多创业公司融资近况,欢迎访问泰伯创客。(http://startup.3snews.net/)!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