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当代大地测量学家,他在几何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空间大地测量和地面大地测量成果的综合数据处理,以及大地测量优化问题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现代大地测量的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最早深入研究全面著述介绍“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其研究成果在全国的石油、地质、矿产、农林、水利、铁路、交通、城建、测绘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启蒙和培育了大量相关人才,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现代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
作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他推动并见证了武测一路走来的跨越式发展,任测绘科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同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授课,指导研究生,教书育人。为我国高等测绘教育贡献了力量,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
作为一名学者,他纯粹而又低调,即使在家中也鲜有提及工作,乃至后人对他知之甚少。他的形象,没有宣传、没有包装,只有始终如一的清白自持、只有创新不止的学术研究。
他就是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原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原中国测绘工程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周忠谟先生。
厚德真知育人才
周忠谟,1934年农历11月14日,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诸留村,一个靠近大海的偏僻乡村的农家,从小目睹了日寇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异常频繁和残酷的扫荡,在异常艰苦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中,刻苦学习,接受了共产党的启蒙教育,积极参加了许多有益革命的工作,1955年9月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56年转正,同年9月考入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是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
周忠谟先生1961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之后师从该系系主任,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叶雪安教授攻读研究生,1964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79-1982年国家公派赴联邦德国进修,获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测绘工程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建设部科技委员会测绘专业委员,国际测量工作者协会5B研究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
1984-1988年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期间,1985年10月推动了武汉测绘学院完成了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转变。
周忠谟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测绘科学教育家,为推动我国高等测绘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任武汉测绘学院院长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期间,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管理政策和改革措施。他积极推动了武测与国际间的学术和教育交流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武测的改革,带动了更多的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使武测科技自1986年之后,逐步走向世界,在国际测绘界占有重要地位,美名传播七大洲。
周忠谟先生1984年8月21日被任命为武测院长,9月3日,就主导制定了《院领导成员工作守则》,规定院领导成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勇于探索,积极改革,开拓前进;同心同德,维护团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事公道,不徇私情,不滥用职权,不谋取私利;各司其职,大胆负责。在领导班子交替之际,武测党委经过调查研究,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妥善解决了住房合理分配,孩子升学就业、科技开发创收三大问题,较快稳定了教师们安心测绘教育的情绪。11月起,先后调整了各级干部,使干部年龄和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增强了办学信心。当年底,武测从管理改革入手,进行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各项改革。
自1985年起,测绘科大确立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采取了改造老专业和创办新专业,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加强各专业课程建设并创优质,加快教材建设和更新,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创造和争取新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力争早日建成研究生部等措施。上述发展思路在1986-2000年逐步成为现实。
1985年1月25日,武测隆重纪念叶雪安教授诞辰80周年,并接受其女的捐献,用其生前存款设立了“叶雪安大地测量奖学金”。1986年4月,测绘科大全校开始进行“严谨、求实、团结、奋进”校风教育。1987年4月,测绘科大召开首次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教代会)暨第九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实行教代会制度扩大群众民主监督管理。1987年,测绘科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全面展开,成立了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周忠谟先生担任领导小组组长。1987年4月20日,成立了测绘科大教材委员会,制定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材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讨论通过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自然教材编写暂行规定》、《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材发行办法》、《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预定出版教材的规定》《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关于自编教材送印规定》等规定和办法,健全了测绘科大的教材建设立法工作……
周忠谟先生为武测的发展殚精竭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深厚的感情,凭借其坦荡无私的胸怀,和前瞻的国际化视野,靠制度、靠学识、靠品德、靠感情,迅速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干劲,形成了学校拼搏奋进、不畏强手、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使武测这样一所小行当里的专业院校,有勇气有底气瞄准世界测绘学科发展前沿闯关,对武测后来的腾飞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与全校师生一起拼搏奋斗,夯实了武测科大享誉国际的基础。
作为校长,作为老师,周忠谟先生用厚德与真知诠释着教书育人的无悔人生。他以高尚的品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热爱,像对待自己的作品和著作一样, 精益求精对其进行创作和塑造。
1970-1974年,周忠谟先生在军测的大地测量教研组工作,留下了宝贵学术理论和教育思想,深受同学们爱戴。有人评价周忠谟先生是“武测军测的一座桥梁”,其于70年代所做的坐标及其转换论文引发了国内热烈讨论并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为诸多学子打开了通往这一领域的窗户,至今令他们记忆犹新。杨元喜院士曾回忆说:“他的坐标转换模型,就是我们那代人一直追踪的研究成果。为此,我还专程去了武测。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到周校长的宿舍去拜访请教。那时一个研究生能到大学校长宿舍当面请教,足显校长平易近人。这些情景,至今我都历历在目!”
朴实无华、厚德真知,这是学生对他的印象。周忠谟先生为人低调,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担任院长、校长期间,包括在军测任教员期间,为军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李建成院士在内的很多人都曾提到自己珍藏着的毕业证书上是周校长的印章,许多军地的教员和测绘工作者,都说听过周老师的课,用过周先生的专著,受益终身,至今难忘。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周忠谟先生为武测和军测发展所做的一切奉献,他为武测腾飞发展所经历的一切奋斗、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他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和语音报告,想了解他,都只能从校史中寻找线索,都只能从人心中寻找答案。
刻苦钻研出硕果
周忠谟先生是一名典型的知识分子,科学研究是最适合他也是他最热爱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他致力于椭球体转换的研究,发表了《椭球体转换的空间投影法》、《四种大地线微分公式的研究)(与叶雪安合作)、《高斯平面坐标系统转换的微分公式》等论文。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当时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导和扩展了多种精密大地线微分公式,纠正了当时国际上著名公式的错误。
20世纪70年代初,他参加并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有关建立我国新大地坐标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关于建立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的建议》、《我国基本大地参数的选择》、《关于我国椭球定位问题》和《椭球定位原理与坐标系统的转换》等论文。对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精度提出了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分析,完善发展了当时公认的苏联学者的结果,澄清了关于参考椭球定位的若干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为重新建立我国独立大地坐标系提供了可靠的论据,利用我国大地网的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模型最新成果,推荐了一个适合我国领土的大地坐标系统,已被国家正式采用,成为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中国1980年坐标系统的基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他又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技术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他也是最早将卫星大地测量技术引入国内的学者。所著《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一书荣获1998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的石油、地质、矿产、农林、水利、铁路、交通、城建、测绘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领推动作用。1989年,周先生被检查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而此书的编写也是在此时开始的。彼时周先生的身体已经开始出现症状,可病魔没能将他击垮。他在女儿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四年,终于在1992年完成书稿并出版发行,且于1997年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该书先后2版,6次印刷,发行量达1.5万册,是当时测绘出版社除教材以外唯一盈利的畅销书。其社会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测绘行业本身。先生病中,对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科技的发展一直密切关注,还一直想申请课题做研究,想对专著进行新的修改,补充新的内容。无奈病情日益加重,遗憾作罢。
李德仁院士曾经说:“周校长比较严谨,也有思路,但露面不多。他那本《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的书写得不错,那是最早、最好的。”迄今,其发表的多部专著仍摆放在许多学生的书柜、床头。
开拓创新攀高峰
周忠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为构建我国1980年大地坐标系、推动我国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潜心大地测量基础理论研究,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空间大地测量和地面大地测量成果的综合数据处理,以及大地网分析和优化理论等多方面有丰硕研究成果,累计发表论文超过50篇,出版专著5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测绘局3个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测绘科技进步奖、优秀测绘科技图书奖多项。
不管身在什么职位,先生生活的每个时期,都在我国的测绘事业发展道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空间大地测量兴起时,他一方面致力于有效地综合利用空间和地面测量成果的研究,对这一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取得了多项基础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在大地测量优化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注目的成果。他从我国大地网的实际出发,为空间与地面大地测量成果的综合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对这一领域的广泛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地网中各种观测元素的最佳配置,以及空间与地面网的最佳配置,为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现代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先生不仅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有突出成就的大地测量学家,更是测绘科技的拔尖人才。他以一个开拓者的形象在测绘科研中不断探索,力求创新。一篇篇论文、一本本专著,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他一生对于测绘学科的执着和坚守,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为我国测绘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疆域。
2016年10月18日17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先生身后,尊重家人意愿:不向社会各界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中国测绘报》发讣告。骨灰火化撒海,让其魂归故里。(文|刘琪 万剑华 来源|慧天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