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赖明先生以“创新2.0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赖明: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全国各地的精英齐聚于此,共同参加“第十一届智慧城市大会”,总结“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探讨“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模式和目标。交流智慧城市建设前沿技术,广泛开展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谓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中一次承前启后的盛会。在此,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创新·共享”,契合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必将为“两化融合”、“四化”同步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创新和共享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两大核心理念,一方面智慧城市源自于创新,是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把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使其成为具有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升华和飞跃。
创新是智慧城市的永恒主题,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更聪明、政府更高效、企业更智能、市民更便捷。另一方面,共享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认知其实是虚拟信息的一种共享,共享让人类逐渐拥有了族群、种族、民族和国家,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样的技能、更高超的能力、更聪明的头脑,使我们更加协作高效,走过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可以说智慧城市的价值所在就是共享,是智慧城市是否智慧的关键所在,共享正成为未来城市的建设目标。
近年来,九三学社持续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就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总量及其能耗控制、房地产市场发展、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区治理与服务等课题进行调研,成果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高层协商和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言和提案,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已经六年,这期间我连续参加了几届智慧城市大会,每次都有新的思路,受到新启发。在此谈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从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从中央到部委再到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信息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工作是“十三五”期间的重头戏,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李克强总理要求“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首次将智慧城市纳入国家战略。2014年8月,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截至2014年底,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市、47%的县级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到2015年10月底,已有超过373个试点市、县、区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重点项目超过了2600个,投资总额超过了4万亿,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趋势、新方向。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化发展社会的标志,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才能迈向更加辉煌的时代。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7.7亿,城镇化率达到56.1%。而同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平均在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我国的城镇化仍然大有作为。目前,我国每年有1300万左右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峰值70%左右,意味着城镇化进程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未来20年将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黄金期。城镇化进程会带来人口激增、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基础设施捉襟见肘、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面临这样的“城市病”,智慧城市是治疗城市病一剂良方妙药,智能交通可以极大缓解交通拥堵,平安城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并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智慧医疗对提升医疗分疗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有好处。近几年,美国政府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洛杉矶市通过云计算和软件远程控制12000公里的路灯,芝加哥市搜集城市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使饱受大城市病之苦的芝加哥变成安全、高效的宜居城市。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使居民生产生活便利化,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智慧城市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家里需要柴米油盐,云超市送货上门,出门在外手机APP可以远程操控家中的智能设备,去医院看病,医生根据录入的信息,对病人的情况一目了然。依托这些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居民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便捷、美好。智慧城市让成熟的先进技术更贴近民众,以实现零居里温需、问情、为计,从而广达民意,如珠海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成政民通社区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提供民意调查,社区屏幕监督手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区自助参与渠道,嘉兴市借助通讯技术建立963居民求助中心,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提供公共便民服务。受理需求300余万次,辖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9.95%,北京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部门与居民的供需对接平台,自2015年底建成123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0%。
四是技术迅速进步,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入网加速,向光纤宽带升级,WiFi覆盖面越来越广,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结合,进而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及提高城市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同时,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需要思考,认清存在的问题。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目前至少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是缺乏顶层设计,盲目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但缺乏统筹协调的制度和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和滚动发展规划,也缺乏建成成果评估,对现状没有充分的调研摸底,没有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普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形成一拥而上的表面繁荣,缺乏全局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不能有序布局、合理发展,更没能互为补充、相互借鉴,从而造成重复投资和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同时,一些地方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认识不清,没有根据城市特点科学定位,没有理性安排发展秩序,没有明确发展重点,盲目推进一批不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项目,热衷于以项目为驱动,过渡追求技术先进和设备投入,忽视实际需要和民生需求,贵而不惠,图有其表。再加上缺乏长效机制,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法制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满足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
二是缺乏商业模式支撑,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进入到实施阶段,发展前景非常好,出现了官民合办、官办民营等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主要还是政府掏钱,形成了企业只想赚钱、市民不愿意掏钱的格局,并由此造成区域差距,发达地区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有些工程听起来很好,看起来很美,为什么推向市场就是不成呢,原因是智慧城市建设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在造福百姓的同时,不能给社会资本形成良好的回报预期,缺乏吸引力。
三是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发展乏力。智慧城市建设包含提供运营服务的运营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技术集成的建设商、提供系统所需各种产品的供应商以及规划设计整合城市的设计商等,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地方都存在把智慧城市当作一次硬件升级的简单化倾向,重形式、轻实效,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同时,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缺失,造成产业结构先天不足,产业基本是自发发展,产业规模弱小,基础薄弱。
四是保护不足,群众参与不足。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局限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少数行业,滴滴打车等,智慧城市没能体现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居民参与是关键,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群众参与度不高,一些智慧城市项目往往是领导拍脑袋决策,企业蜂拥而上,市民袖手旁观,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
第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打造创新2.0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近年来,新四化与国家战略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宽带中国、“一带一路”、互联网+战略的出台,更是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体系的运用,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创新2.0时代。对此,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动实施。从国家战略层面入手,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统筹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相关工作,打破信息壁垒与行业条块分割,实现互联互通。顶层设计应与城市发展相关规划和需求为基础,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在实施过程中,不摊大求全,因地制宜,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统筹各类民生需求,按规划、有计划、体系化的稳步推进。最终应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时,要组织宣传和推广活动,营造氛围,提升市民感知,帮助市民更多的参与智慧城市实践,使其终身享受智慧城市成果,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二是创新思维,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还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在体制机制层面,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勇于突破现有的布局,打破行业、部门条块分割局面,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融合,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在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以民生应用和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惠及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变职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指明了方向,并作出了全面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透明高校的服务性政府。我们以落实文化要求为契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是创新模式,实现共赢。建设模式要多主体共同推进,比如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合作为主,运营模式要多元发展,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盈利模式是在让企业有钱赚的同时让政府好管理,最终产生服务绩效,使我们的服务让老百姓用的起、用得上、用得好。谁来做?必须由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共同建立一个稳定、长期、有预见前景的交易结构,政府来引导和服务,企业和市场发挥主体作用,城市居民积极参与,从而形成多方面工作赢的局面。怎么做?一方面政府层面,首先,政府要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互联网+”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做不好。其次,要有大局观、时空观、未来观,创造互联网新空间。再次,要有平台的思维,善于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新应用。四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营销手段做好服务推广。另外一方面,企业怎么做?首先合作要转型,从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的模式向合作共同开发转变;其次心态要端正,同一锤子买卖向持久合作转变;再次评价要完善,要看效果和持续效应;四是能力要提升,要成为城市综合发展解决商,提升全领域服务能力。
四是完善产业链,为智慧城市发展奠定基石,发挥产业生态圈最大化效应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发挥引领作用,要建设基础数据库,发挥信息分析中心作用,共享数据资源,发挥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引效应,促进资源整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设高效的融资平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其次,运营商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标准部件的参与者,还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导者?在竞争中,运营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再次,方案提供商要发挥积极作用,方案提供商是连接政府、运营商等各行业的咨询规划师,通过提供完整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时有效的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分析与建议,创建多方共赢的运营模式。
第四,要加强研发,注重研发、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先进技术能让智慧城市飞的更高,应该注重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并尽快本土化,提升国内企业的实力,让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智慧城市发展奠定基石。
同志们,朋友们,中央提出“协同推进新四化建设,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没有终点,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事业,是永远在路上的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践行绿色人文和可持续发展,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各类问题,让城市更好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