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以“空间大数据如何为智慧城市创造价值”为主题,嘉宾包括:王世超(知卓资本副总裁)、李爱勤(浙江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上苇(智途科技副总经理)、李斌(浙江科澜信息总经理)。
以下为圆桌对话内容(未经嘉宾核实):
王世超(主持人):今天的主题是“空间大数据如何为智慧城市创造价值”,主办方给出了时间是半个小时,基本上我们用25分钟的时间讨论两个话题,一个话题是一事一议,另外一个议论就是建议,对于空间大数据行业发展的趋势,或者对于这个行业的投资机会,未来跟大家合作的点进行阐述。最后五分钟留给在座的各位,希望大家跟我们对话,大概有三个提问的环节,大家可以提问,首先请杨总来回答。
杨上苇:我是来自江苏的,我们公司是基于地理信息的技术,然后做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然后做方案解决的提供商。刚才王总说了杭州的一些景点,我以景点延伸开来。将空间大数据运用在智慧旅游,杭州有一个西湖,扬州有一个瘦西湖,我们公司在去年给瘦西湖景区做了真三维的智慧旅游的互动平台,从数据采集到最后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中间数据采集大家都知道,通过无人机的航拍做了数据采集,然后后期加工,最后瘦西湖的真三维的互动展示在扬州市的旅游节上做了展示,这就是空间大数据在智慧旅游方面做的很好的应用,而且后期我们还要做一些完善,还要加上一些VR的元素,我们让游客、用户可以切切实实的体会到数据精确的程度和内容精确度带给大家的体验。
王世超(主持人):我想你原来是在上海做投资的,比较知名的公司,后来协助智途在新三板上市做了很多的东西,你个人怎么样看空间大数据和智途的关系?
杨上苇:以前地理信息和我们所谓的互联网或者是IT行业有一些区别的,虽然地理信息这一块也是通过IT的手段来实现的,但是专业性特别的强,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我自己的感受中间的专业性和壁垒在逐渐的消失,IT的互联网和IT的技术在进入到地理信息行业,这些传统企业它也在应用更多的互联网和IT的技术,我本人原来是技术出身的,我是学计算机的,后来遇到了智途的刘总,有很多的结合点。刚才提出VR和地理信息结合是可以碰撞出很多的火花,所以这是一种自然的融合,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地理信息也会像互联网技术一样,成为以后我们要实现更远景目标的手段,我们只是看如何把它做好做精。
李爱勤:我是来自浙江测绘局,我们承担的工作不是最终的用户,我们是做基础工作的。我们主要承担浙江省一些重大的测绘地理信息的项目的监控,研发和建设工作。也很巧合,昨天下午我们浙江省空间地理大数据应用工程实施近来方案通过了浙江的论证,后面准备实施了。“十三五”期间,我们打算用四年的时间建成全省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大数据。
我们的工作是给智慧应用做载体和基础,做好这样的工作。空间大数据做什么?大家看了遥感的影像,卫星天天在天上飞,这个是四维也好,五维也好,我们要挖掘很难的。如果这样容易的话,我们的城管就下岗了。矢量的数据要挖,挖什么?怎么办?我们到全国调研,昨天我们这个方案通过了论证。
二月份省政府出台的文件,关于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计划,里面有18项工程,里面第一和第十八项是我们地理测绘建设。全面的地理空间大数据不是我们测绘局的数据,这个基础的数据涉及到各行各业,所以说习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建全体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包括我们省里面的项目,已经把它接入进来的,我们是以数据核心,为什么要以数据为核心呢?因为大数据的灵魂、资源是靠数据说话的,没有数据什么都没有。
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习总书记讲的新形势智慧城市建设,对我们来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时空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各个市县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这个我想一体化的话,以共享为基础,它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市县。这个平台到今天为止,我们现在基层审核全省40几个部门行业在新城的数据,而且今年的模式已经推广到所有的市县,因为我们省里面很多的数据都来自于市县。现在省政府牵头做这件事,我们来做技术支撑,又市县所有的部门来统一报送它所产生的数据。这个报的化是向统计的测绘部门报,测绘部门汇总以后再送到省里面这样的机制我们基本上建成了。现在要覆盖到所有的市县,目前11个地市尺的培训已经结束了,年初的时候杭州的几个五县市已经完成了。
我们省里面确定的政府公共术语交换平台的架构,三级中心五级中心,省市县三级建统一的交换平台,省市县和乡镇村来建。我们以我们省交换平台为依托,来推进我们全省不光是测绘部门,包括所有的部门,和地理测绘相关的部门的平台建设。
空间大数据的应用达到几个目的,刚才嘉宾也提到,我们做数字城市也有感受,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的资源,所以我们想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一个是资源化,各种数据怎么样把各个政府部门信息资源能够集中、归集整合形成大数据。第二个,这些数据不仅仅是一个背景,它应该是可定制、可视化的定制的数据,不应该只给它一张图,今天下午有专家提到,中地的张总也提到,比如说水利部门,你给我一张图,你不能突出我的要素,我可以选取我需要的一部分。第三个,云计算和分析。这些数据你不能拆块,你一定要技术的。这个系统不是说在我们的空间数据再突破的关系,而应该是能够打造一个舞台,能够支撑我们行业的应用,它的模型能够定制,增强空间化的能力。谈到经济社会人文的信息,它的管理方式,它是基于表格和文字,这样的话我们给它空间的能力,计算分析的能力。这个有一个前提,空间化的能力。不像测绘一下,所有的统计部门都去搞测绘,它的数据可以是调查来的,不一定是测绘的数据。
可视化这一块,不管是社会管理服务也好,要用基础数据,最终让他的业务在你的空间上得到展示,基于信息关联,分析的结果能够空间化合作。我最后想这样的结果才能够让我们分析挖掘,也就是我们得到的远景。今天很多的专家提了很多的理念,我也一直在听,确实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谢谢。
王世超(主持人):感谢李院长,浙江这一块测绘信息行业比较发达,但是对比隔壁的江苏可能是比较小,对这个话题讨论一下,先让李斌李总解释一下。
李斌:非常荣幸在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故事。首先主持人想让我分享一个故事,我觉得科澜就是一个故事,我们已经有了12年成立的历史,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自主研发我们自己国产的三维地理信息隐形的产品和服务,研究我们空间城市的模型。我们对整个行业做了多年的分析,我们董事长说过一句话,久病成良医,我们的发展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得来的。刚刚听到其他的嘉宾对我们的介绍,他们已经详细的介绍了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我们公司是怎么样思考这个问题的呢?
科澜的产业主要是做自主研发的3D技术的隐形,我们和其他的城市一起一些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测绘项目是跟智慧城市有关系的,我们理解的大数据,中国现在的大数据有有几个现象:第一个并不一定是大数据,而是数据大。这里面很多的数据是需要一个清晰定位,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同通道把它索引出来,而地理信息数据是大数据里面最好的方式。我们去看一下中国的BAT,一个公司没有自己的地图的,他背后支撑索引的软件,目前在全中国范围内,自我研发软件的技术是比较少,我们心里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用的我们智慧城市管理的软件,很多都是国外的,比如说数据库,比如说大型的集群系统,甚至于地理信息,当时我们公司的定位是我们觉得这样昂贵的后期维护可能存在大量商机的市场,中国软件一定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们投入了12年开发智慧城市之后的大数据,很多人不知道科澜,因为我们是躲在智慧城市背后的技术支撑单位。
第二个讲一下数据的分享。很多的数据模式,我过程讲的数据大的问题,我们没有一个好的数据分享的模式。我们的理解我们有专门的一个数据公司,在研究我们的城市空间的一个信息模型,其实数据是有规律的,我们不应该简单的建一个巨大的仓库,把这些零乱的数据放进去,而是应该将静态的数据通过我们自己开发出来的软件让它变成动态的,变成有规律的,变成它更智能化的。我的理解,动态的数据就是信息,它是可以流动的,相互之间可以穿梭的,利用我们的平台,让更多的开发者在上面开发智慧城市的应用。真正到位的应该是由开发者、使用者,甚至是社会的任何一个元素,任何一个老百姓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提倡数据和软件的同时,科澜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服务平台,接下来我们把这个应用平台,服务平台向全中国的应用开发者开放出来。
我们在那么多年的摸索过程中,发现测绘这个行业在整个我们的经济行业里面不算一个体量非常大的行业,但是相互之间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壁垒还是比较高的,浙江的企业跑到江苏去做生意比较难,江苏企业跑到其他的省份去做生意,都会有一些瓶颈。我们相互之间对于技术的开放,对于最底层技术的研究,我听了顾总的介绍,他跟我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他们研究深度的学习,图形的算法,包括最深层次的应用是我最关心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定会为我们解决智慧城市横向打通重要的基础。
王世超(主持人):感谢李总,下面进行第二个议题,对于未来空间产业发展的遇到的壁垒,大家会怎么样看?
李爱勤:浙江是开放的,江浙沪是体现了相互融合。我们长三角从企业的层面来说,从政府的层面交流是非常好的,今天下午江苏团队在我们的局交流。来来回回已经很多次,我们也经常向江苏取经。还有从项目的层面,长三角的一些高速的建设等等。企业壁垒的问题,这个也不是我们浙江或者说江苏单有的,而是整个长三角都有的。对企业特别是我们入园的企业,这也是我们开放的根本,我们吸引了全国的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到我们浙江来创业,我们有很多好的政策,包括你刚才提到数据,甚至于我们在产业园,这也是我花了两年的时间,从立项、建设、交付、使用,都是我一手办起来的。我们是一心想服务企业的发展,我们省里打造大数据,政府依法依归可公开的数据一定是要开放的。按照发改委的说法叫空间地理大数据,这个大数据不是代表省政府建设的,省政府有一个浙江省数据管理中心,它借助是浙江省数据平台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些服务企业。刚才也提到我们省的企业没有江苏多,舟山就一个舟山新区,但是我们浙江有阿里巴巴,把高德收购为我们所用。所以我们浙江注重创新、开放、包容。
李斌:我觉得总结我们现在智慧城市,包括未来的大数据的发展,还是要从务实的应用做起,然后我们更好的分享我们从中获得的相关的技术和数据,这才是最终解决我们相互之间瓶颈高速发展最基本的元素,科澜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已经坚持了12年。
杨上苇:空间大数据,大数据我们要做到为大家所用,应该是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推动,制定标准,我们的私营企业,把区域化的概念去掉,互相共同空间大数据,才能形成以后空间大数据好用的趋势。(英文)在美国是垄断,所有的公司都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去做这些应用和发展,我们国内现在因为是特殊的国情,有国有的单位,还有私营的企业,还有我们自己发展的历程也不一样的,所以说标准的制定和分享也不一样。这个也是通过大数据来的。
王世超(主持人):下面进入问答环节。
提问:杨上苇,我是来自于江苏的,我们是在苏州做定位的团队,第一个问题你怎么样看待在空间大数据中,室内定位它的位置?第二个问题是在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做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作为室内定位,我们应该怎么样做?
杨上苇:室内定位现在公认有一些瓶颈,室内定位的话普遍的精度是在3到5米,有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在1到3米,如果说在智慧城市里面,要看它应用在什么样上面?我之前看一些老师或者是学生做培训,他需要往返这些路线,他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事,这样的话精度要很高,那3到5米就不能满足。它对物理条件要求也很高,你不能用我们通常的WIFI定位,因为人进入火场以后,他是着防火服的,传感器是绝缘的。但是现在有一些厂家会把它放在脚底,但是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它还是会出现位移。所以说室内定位我认为是需求前景市场都很好,但是我们需要专心专注作出更好的更稳定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话在市场里面会一炮打响。
李斌:首先科澜做的不错,从刚刚讲到大数据的采集到管理,到组织到应用这么一个过程,我今天早上还跟一个上市的公司探讨,我们现在看技术这个层面上应该都不是问题,我们的云环境都已经非常的充足了。我们没有让这个数据有效的组织起来,所以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在调用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重,也就是我刚才讲的数据大的问题,我们存储了大量的数据,那些数据没有通过智慧化的引擎,它是很难把它快速的提取出来。从采集、存储、堆放的角度来说都不是瓶颈,现在最大的瓶颈是这个数据太重了,我们需要有一个智慧化的引擎能够快速的把它得出来,我们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我们理解这个方面,在应用的角度上来说是精准的。
王世超(主持人):我们有空间大数据的基金,目前已经投了十几家的企业了,希望大家多多跟我们联系,我们一起合作。谢谢大家!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