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
5月21-22日 北京
先导片发布,数十位KOL倾情演绎时空智能
邀你一起  探索未来
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钱还没花完,但互联网停车已死

以未来智能出行的全局视角来看停车行业,我们眼前会展现出一幅全然不同的画面。

  本文作者:钟若石,智能停车行业观察者。曾任ETCP市场推广中心高级经理。文章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经历了从2014到2016近三年的发展,市场融资几十亿之后,说到“互联网停车”这个话题,仍然绝少有人能清晰描述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论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尽管行业领头羊ETCP在2016年8月宣布了从万达飞凡获得B轮融资的消息,然而面对全国千余家停车场,如何让这份“庞大的资产”快速实现变现,仍然是个需要时间的问题。在企业发展中有些问题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即使给再多的时间,如果从商业判断上没有思考清楚,所谓时间,往往在最后只成为了盲目尝试的背景。

  这里所谓的商业判断,一是定义用户需求,二是建立商业模式。谈及用户需求,“互联网停车”的创业者中有很大比例是传统停车行业转型而来。传统停车行业的痛点倒也直观:

  车主端:

  •   开车到陌生的地方找不到周边停车场;
  •   对出行目的地周边停车场信息不了解导致出行方式无从选择;
  •   出入停车场排队,局部区域拥堵;
  •   停车场管理端:
  •   收费账目不清,跑冒滴漏严重;
  •   计费和优免规则复杂,人工收费缓慢导致出口拥堵;
  •   停车场规划设计滞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2014年春节后,“互联网停车”的创业者们,眼看着滴滴打车用红包补贴带动的火箭式增长,备受鼓舞,便以滴滴为学习对象,试图用O2O的模式,从用户端和停车场端分别切入,在不同的场景中,解决用户痛点。

泰伯网

  经过2年半的发展,尝试了轰轰烈烈的补贴烧钱、免费赠送设备等各种市场手段,在突如其来的资本寒冬之下,有的公司盲目补贴却没有留住用户,有的公司低调发展面临转型,更多的公司资金难以为继销声匿迹。其中,市场根基最稳固、融资能力也堪称强悍的ETCP在运营了2000多个停车场之后,电子支付量终于突破了单日2万笔,累计注册用户也突破百万,并初步实现了运营收入。

  满足了用户需求,实现了运营收入,是否就等于找到了核心商业模式?行业的发展现状,给后来的入局者带来更多纠结:“互联网停车”到底路在何方?

  其实,如果对行业进行了足够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停车场的智能化最终会回归线下,立足于“车-机”界面,解决运转效率的根本问题。

  这个观点,彻底颠覆了之前用“互联网+”和“O2O”这些时髦词汇造出的“互联网停车”的概念。根本上说,“停车难”的问题,不是通过互联网途径来解决的,而更适于用智能机械——或者更大胆一些的设想——用智能机器人来解决。为了更深入阐释上述观点,我们从几个更具体的观点来进行说明:

  1、互联网的优势在于低成本的流量获取,但停车场的流量入口在线下,获取用户的成本没有比较优势。

  从一开始,“互联网停车”的创业者,就是按照O2O的套路来进行冷启动,所以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建立自己的地推团队。而这个地推团队还分为两种类型:拓展停车场合作的销售型团队和获取车主用户的推广型团队。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车主用户的平均获取成本——分子是销售成本、工程成本、运维成本、用户推广成本和用户补贴成本之和,分母是单个停车场获取的用户量。这需要建立在高车流量、流动性车位且具备地面推广场景的优质停车场的前提下,随停车场长期运营而逐渐摊薄新用户获取成本。这样的获取用户的效率,根本不具备任何优势。

  如果想取得用户获取成本的比较优势,需要建立一套精细化的停车场评估模型,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拓展停车场合作,并且将商务成本、工程成本和运维成本最小化,将用户推广成本和用户补贴成本分摊出去。

  2、单一支付工具向服务分发平台转型难度大。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抛开路面驾驶的导航需求不说(因为导航需求实在是难以被量化,而且随着地图导航的POI逐渐精准已被替代),单从出入停车场的“快进快出”这个体验来说,不停车电子支付确实带来了质的提升,但这个体验是发生在车辆与道闸设备交互的过程中,是间接传导到驾驶者,并不存在一个“人-机”交互的界面,也就不存在可以延展服务的媒介。举个互联网行业的例子:互联网中的工具型产品(社交和通讯工具除外)由于缺少用户停留时间,而很难向内容和服务导流,百度的直达号、百度地图对百度糯米的导流等等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且,因为不具备互联网流量入口的“流量分发”特性,停车场的“入口流量”仅能向自有空间内的服务(即所谓的车后服务)引流,具有“天花板效应”而价值有限。

  目前来看,如何从工具型产品向服务分发平台转型,是ETCP这样已经初具用户规模的产品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尽管已经接入了万达全国各个城市位于商圈核心的停车场,但向汽车后服务市场迈出的这只脚,尚未安稳的落地。

  3、停车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并非提升效率的根本瓶颈。

  停车场的实时动态空车位信息对于场外未驶入的车辆有没有意义呢?有!但对于提高停车场运转效率有实质价值么?很难讲。停车场运转效率的瓶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停车场建设规划、场内导视系统、驾驶者在低速、狭窄空间内的驾驶技术及驾驶习惯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恰恰是简化停车流程,用大型(智能)机械的高效率运转来取代驾驶者在有限空间的驾驶操作。而这正是立体车库及其发展出来的自动化停车机械乃至于停车机器人要去完成的工作,却非互联网技术能够触及到的领域。

  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传统的立体车库领域,已经有许多公司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德国、日本和台湾,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立体车库的建设目前也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就不在这里做过多探讨。

  如果把停车行业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以未来智能出行的全局视角来看,我们眼前则会展现出一幅全然不同的画面。

  未来的智能交通,会由这样几个部分来组成:

  1、应用了无人驾驶技术的新能源汽车;

  2、内置于汽车中的无人驾驶操作系统;

  3、动态交通车辆出行大数据;

  4、静态交通实时动态车位大数据;

  5、智能停车场。

泰伯网

  如果再把上述组成部分和我们所熟悉的移动互联网作类比,移动电话是人们畅游比特世界的通讯工具,汽车是人们穿梭于物理世界的交通工具;手机操作系统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丰富的增值服务,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将会提供简易的操控和安全的保障;移动运营商提供了通畅的网络数据服务,未来的交通系统运营商(或是由地图+滴滴+停车场运营商共同提供基础服务)将会提供实时动态的出行数据供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最优路线规划和决策,以达到高效出行的目的。

  作为一家智能停车公司,立足长远的发展愿景,如何制订当前的战略呢?

  打造“两个系统”,建立“两种连通”。

  以支付为切入点,打造便捷的停车收费管理系统,构筑护城河;积累海量而精准的动态车位数据,建立与外部动态交通数据的连通。内部构建高效的车位运转系统,提升用户体验;基于停车时长延伸车后服务,并将服务结果数据化,与汽车驾驶系统连通。

  “互联网停车”的背影已渐行渐远,“智能停车场”正迎面走来,面孔越发清晰。梳理行业发展脉络,辨清行业发展方向,才能够理性决策。停车行业的竞技场一如既往充满喧嚣,无论任何时候入场,实力选手既要有强壮的身体作为后盾,更要有冷静的头脑果敢出击。

  中国智能停车行业这个大市场,现在还远未定局,预言结论还为时尚早,唯有放手一搏。

     如果您对您所在行业有很深认知,也想在我们的平台上说点什么,我们欢迎您来投稿!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泰伯用户exDXf

    有一定认识!

    10-06
    0
    回复0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