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援引国家工信部官员的表态称,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已基本完成,预计准备在8月对外公布。据悉,该路线图将描绘出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发展路径。此外,国内有关媒体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除技术路线图外,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标准体系框架”也已制定完成,上报工信部。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标注制定消息释放,被业界众多人士解读为中国“无人驾驶”标准顶层设计即将完成的强烈信号。
不过,向有关媒体透露消息的上述知情人士也提到,“外界说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制定完成还不准确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范畴很大,最终标准也将由一系列细分标准构成的综合体系。现在能够制定完成的,仅是这一标准体系的框架,其中细则还有待时间逐步完善。”据称,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公开发布日期尚不明确。这样看来,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完善版依然有待时日。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制定早有动作
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的范畴,业内主流认为包含了现在汽车界大热的“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概念。据了解,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总体规划始于2014年10月。当时,国家工信部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汽标委”)分工展开研究。其中,中国汽车工程协会负责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而汽标委则负责标准体系的规划。目前负责标准体系规划的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了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标准工作组。
知情人士向有关媒体提及,前段时间,汽标委已组织开展对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国家层面及部门的法律法规梳理,目前这一工作基本完成。接下来,后续任务主要是首先分析过往法律法规对ADAS及自动驾驶可能产生的相关制约。随后,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对ADAS在特定范围、特定区域内进行验证。另外,在涉及自动驾驶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使用的公共道路管理文件方面,也正由汽标委牵头开展中。
据了解,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将包括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相关标准四大主要部分。其中基础、通用规范涉及到网联化共性的基础标准;产品与技术应用涉及到具体设计标准,是该框架的主干部分。这部分中将包含信息采集、决策报警、车辆的控制等方面的细则。而相关标准部分则涉及到信息交互、通讯协议、接连接口等。
国家标准出台 会否成技术创新发展“无形屏障”?
早在过往,业界就曾表达对国内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某些担忧。一些行业内专家和涉及参与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研究制造的企业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作为近年发展处的新兴事物,技术发展还尚未完全成熟,早早形成国家级标准会否对未来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形成限制屏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外界获悉的标准框架资料中,其中一条标准制定原则称,将尽量避免对技术、商业方案的限制,重点以软硬件接口、协议、平台、安全等共性基础标准为主要内容。
此外,在今年6月上海举办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研讨会”上,一位曾参与标准规划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前期标准规划的准备中,已先与北京、上海当地的相关信息产业、相关互联网产业等骨干企业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商业企业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的一些建议意见。“首要原则是立足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情况,并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避免制定不合适的技术制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首先工作重点应该放到共性的基础标准上,尽量避免对一些实现特定功能具体的技术方案作出限制。”
无人车技术标准 全球谁主沉浮?
当下,在谷歌、特斯拉这些位于美国硅谷的科技和电动车巨头推波助澜下,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作为热门的新技术词汇逐渐被公众了解关注。不过,在技术实现路线上,即便是技术先发的国际企业也倾向有所不同。而随着全球越来越多传统的汽车厂商加入到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队伍中来,各方势力纷纷发力,关于出台统一技术标准的呼声连连响起。从企业到国家,涉及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统一标准呼之欲出。
据了解,日本与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已提出联合制定自动驾驶统一标准。日本与欧盟国家提议,全球统一技术标准由联合国力量主导。目前,联合国已经设立了一个专家组,负责编制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标准,这个专家组中包括来自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以及欧盟委员会的专家。在接下里几个月,专家组将就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标准达成广泛协议,日本、欧盟国家政府也将陆续制定国内具体的自动驾驶汽车认证制度和体系。有趣的是,在该个专家组中,并没有美国专家代表。据称,美国交通部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将自主制定一套技术标准。
结语:
笔者了解到,国内汽车行业对于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标准制定的认识行动都比较早。不过,要在国内建立相关技术标准,还面临复杂路况、落后道路设施建设、驾驶人员安全素养不高等现实困难。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激光雷达、传感器、软件实力方面,中国与国外仍有不小差距。
此外,这次外界所公开的标准制定虽宣称“尽量避免对技术、商业方案的限制”原则,但会否给涉及研究生产制造的相关产业企业真正吃上定心丸,或许还得在框架、细则通通完善后才能下定论。当然,随着8月智能网联汽车的“大一统”标准在国内出台,某种程度上,也为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指明技术方向。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