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一个秋日的傍晚,中国铁通北京分公司大客户经理朱进才开车回家。行进途中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刚来北京的外地朋友向他打听盛唐饭店怎么走。家住宣武区鸭子桥北里的老朱一下子被问住了。
老朱是老北京,子一辈父一辈都在北京住,平时喝酒吃烤串的时候经常向朋友们夸耀自己是北京“路路通”。这回“路路通”在朋友面前栽了个狠面。
老朱只能和朋友这样解释,北京建设这样快,别说外地人,就是老北京有的时候也很难说自己对北京的地方了如指掌,这很正常。和老朱有同感的人不在 少数,北京建设速度确实很快,很多本地人都惊讶自己从前去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改变了容颜。一位在出租车行业干了十多年的老司机告诉记者:北京的城市变化太 快了,好多地方我都不认识了。过去出了西直门,可就算出了北京城。现在西直门算是北京的中心地带。
自打被问住一次,老朱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有个问路系统,不论谁打个电话就能得到自己想去那里的准确行车路线。后来老朱还真的找来技术人员用 DELPHI开发了一个道路查询系统,名字就叫“路路通”。系统采用C/S结构,结合呼叫中心向咨询者提供问路指南,服务形式颇似公交李素丽热线。老朱向 分公司多经部门申请立项,还组织人进行项目的调查论证。但老朱的愿望最终没能达到。当时电子地图没有现在GPS中的数据精准,而且价格昂贵,一个矢量图层 就要上万。GIS软件也相对较贵,到后来老朱的这个想法只能告吹。
5年后,老朱用上了车载GPS,那个当初让他掉过几根头发的问题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车载GPS设备日渐普及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 它。现在手机上也能用上GPS了。看来老朱成为“路路通”的心愿算是得到了满足。但“路路通”并没有人们希望的那样成为真正的路路通。
市场鱼龙混杂
2007年11月初,上海浦东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原告钟先生发现一段600米的路程,他的车载导航系统提供的“经济路程”竟为4.7公里。 钟先生一怒之下将汽车销售商告上法庭。不仅如此,在使用过程中,钟先生发现这辆丰田皇冠轿车的导航系统常常乱指路,提供的路线并非捷径。法院方面认为,由 于导航仪目前尚无相应国家或行业标准,无法鉴定,钟先生称该导航仪系不合格产品,但未能举证,因此他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的诉请难以支持。
人们看到,过去没有GPS心烦,现在有了GPS同样烦心。GPS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潜在的麻烦也有不少。
“我们这里代理有GPS,才1900元,还送三年的盗抢险和一个报警器,很实惠,你可以考虑一下。”这是青岛一家车行的销售人员在向那些准备买 车的人推销GPS防盗器。近年来,由于私家车的迅速普及,青岛市从事GPS定位服务的公司纷纷将目光瞄向个人用户。像青岛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尚且如此,北 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GPS市场就更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了。
据《2007年中国GPS导航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中国GPS导航的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及新品牌的层出不穷,预计 2007年可接近10亿元。预计2007年到2008年将是中国导航产业市场迅猛成长的时期。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国内GPS市场销售 额增长了294%。2007年全年市场增长率将超过400%,2009年国内汽车GPS导航系统终端销售额将接近100亿元。
巨大且成长迅速的市场让很多厂商开始瞄准GPS市场,从GPS设备的生产到销售,GPS市场异常火爆。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似乎并不是很高。 多数企业的做法是购买国外现成的接收机板来生产自己的产品。据比特网(ChinaByte)保守估计,2006年中国的GPS市场总量已达126亿元,然 而,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依赖进口,真正国产的GPS产品很少。面对国内GPS市场所展现出来的诱人“钱景”和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许多手机厂商、 数码厂商、甚至一些“作坊”式的小厂商都相继涌入。
随着众多厂商的蜂拥入市,GPS产品的服务问题已经凸现;由于一些小厂商向消费者提供的GPS产品缺乏核心专业技术及正规地图,而由于资金短缺 又极大限制了其硬件维修、软件和地图更新等基本售后服务体系的构建,这便极大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进而扰乱了整体产业正常秩序。
电子地图是根本
任何GPS设备都离不开精确的电子地图,离开电子地图,任何GPS设备都会成为聋子的耳朵。有关专家向比特网(ChinaByte)指出,造成 GPS目前这种混乱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基础——电子地图的使用和开发上缺少规范。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子地图很多是盗版的,几乎没有更新,严重影响定 位精度。
从2003年开始,国家测绘局陆续审批了北京瑞图万方、北京四维图新、上海畅想、北京高德、北京灵图等九家具有国家甲级测绘资质的电子地图企业(其中瑞图万方于2006年初收购了上海畅想),地图行业蓬勃发展起来。
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将推动整个GPS产业爆发式的增长,到2008年,中国各行业对电子地图的应用将铺天盖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电子地图,并且将形成超过百亿的经济规模。
据iResearch艾瑞咨询发布的《2007中国在线地图信息服务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地图市场规模相比2006年,年同比 增长率超过120%,在线地图服务进入高速成长期。同时艾瑞咨询预计到2008年,月均至少使用一次的互联网地图用户会占到总网民人数的一半,市场规模的 迅速膨胀导致了各家互联网地图运营商竞争的加剧。
中科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钟耳顺博士对比特网(ChinaByte)表示,各GPS厂商的地图格式千差万别,都是自己做自己的格式,很混乱。需要一种电子地图标准,否则这种乱象还会继续下去,最终消费者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Mapbar市场部经理潘琳娜向比特网(ChinaByte)表示,由于电子地图的测绘和运营属于十分敏感的行业,所以政府一直对这个行业保持 着较强的控制,包括Mapbar在内的没有测绘资质的企业不能进行地图的测绘,但随着网上电子地图的普及,既需要鼓励电子地图企业更好的服务大众,同时也 要保障地图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电子地图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一些地图将本不应公开的国家机密显示在了地图上,而另一些甚至出现了地图绘制上的错误。
为此,2007年4月,国家测绘局将重点针对互联网地图服务企业进行监管,并依据2006年8月国土资源部通过的《地图管理规定》重点颁发两类 地图服务牌照:测绘牌照(针对地图测绘服务商)和审图号(电子地图运营服务商)。审图号的发布让人们看到电子地图的规范已经指日可待。但是否有了审图号就 意味着GPS行业之乱可以得到根治?
需要行业自律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上拥有自主品牌的GPS生产企业已经多达300余家。而因为缺乏一个行业标准或者是领导性品牌,诸多GPS厂商在盲目推出其自由品牌产品的同时并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发展环境。
现在国内GPS企业大致分为两个类别:单纯的电子地图制造企业,这类企业以四维图新(北京)、灵图(北京)、 武大吉奥(武汉)为代表的企业,主要业务集中在电子地图的采集、制造和销售,包括进行相关的系统软件的设计、制作工作。另一类是全面的系统制造企业,这类 企业代表为高德(北京)、凯立德(深圳),主要业务基本涵盖了GPS产业链中的主要环节。
还有诸多的软、硬件企业。硬件制造企业一般都是国外的企业,目前国内的GPS系统中硬件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不高。软件产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为导航定位系统提供服务的软件;另一方面,是ITS的系统制造企业,为城市的智能交通管理提供服务。
在整个GPS产业链中,设备集成商是最多的,有一些还是原汽车配件企业。剩下的就是服务提供商(即主要是提供GPS定位查询和信息查询服务,通过网络和手机等形式实现的厂商)和增值服务企业。
很多企业服务意识淡薄成为阻碍GPS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单靠某一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规范这个市场,有人建议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通过行业协会来组建一个GPS联盟,并出台相应的服务标准,进行行业自律。
2007年5月24日,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公共信息管理处高勋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对北京市的GPS进行调研。会上,他咨询各位到会的专家如何才能让GPS产业健康发展。与会专家给他出了三个主意:
第一个是北京市目前还未有一个经政府部门整合的GPS共享平台。北京市政府从北京市GPS建设宏观考虑,充分利用北京已有资源,整合资源,将北京市的GPS建立在已有数字北京平台上。在这样一个公共平台上,将可开展很多应用方面的工作。
第二个是利用GPS技术及时更新地图数据库,开放政府规划建设的相关数据。
第三个是围绕即将开放的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利用现有为平台建设提供GPS技术的企业,建立北京的GPS联盟,逐渐发展联盟。应避免企业间有竞 争、冲突关系,成立联盟不易盲目图大;联盟在技术层面应有支撑;建立专家团队,通过专家认证合格的企业被吸收为联盟成员。目前联盟的启动调研工作已经开 始。
这种行业协会联盟组织能否真正起到规范GPS市场,带动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恐怕还需要等待时间去证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GPS一个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中国,那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有些问题可能用那只看得见的手来解决似乎更有效果。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