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2016清楚地告诉我们:VR已经做好准备占领世界了。在各大厂商准备扎堆发售自己的VR产品时,有人说了个很炫的词儿——虚拟现实技术(VR)元年,这不禁让笔者想起被称为“O2O技术元年”的轰轰烈烈的14年。那么,这个VR元年到底有多靠谱?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
哪些企业和VR有一腿?
不论是国内的BAT、乐视、小米、迅雷,还是国外的Facebook、微软、HTC、三星,大概是我们手指数得出的巨头都在VR里插了一脚。这一脚有的人深、有的人浅,但谁也没有绕道而行。
这种市场活力也反映在了国内的资本市场上,过去不久的2月15日,虚拟现实概念股迎来了一次小高潮。截至中午收盘,虚拟现实板块涨1.30%。其中水晶光电涨停,利达光电涨5.80%,金刚玻璃涨5.13%,安妮股份涨5.12%,岭南园林涨4.82%,顺网科技涨4.63%。这不得不说是VR技术影响力的新一轮释放。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审视一下各大世界级VR与AR巨头手中的牌。
• 微软
o 深度传感器: Kinect
o AR + VR 设备:HoloLens
o 平台:Windows 10 Store,Xbox Store
o 既有传感器,又有计算单元和显示设备,算法一流
o 硬件:Oculus Rift
o 软件:Surreal Vision,今年收购的英国公司,专攻室内三维重建,Kinect fushion 三维重建的原作者之一
o 平台:Facebook 以及 Oculus Store
• 苹果
o 硬件:深度传感器 PrimeSense
o 软件:FaceShift,今年收购的人脸三维重建,可配合 PrimeSense
o 软件:Metaio,德国老牌 AR SDK 供应商,可配合 PrimeSense
o 平台:App Store
• 谷歌
o 硬件:Cardboard,最广泛使用的低成本 VR 设备
o 硬件 + 软件:Magic Leap,这家公司的产品一般称为 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结合了 AR 和 VR。HoloLens 也是 MR 设备。
• 索尼
o 硬件:Morpheus,VR 设备
o 传感器及软件:Softkinetic,包括重要的手势识别技术
o 平台:PlayStation Store
(该整理引用自微信公号“黑客与画家”作者张静)
现在的VR,小学毕业没?
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VR的应用还主要分布在影视、游戏两大领域。那么这两大领域的成果如何呢?
14年3月,Facebook对外宣布以20亿美金收购Oculus VR,没过多久,还是14年,google就甩给Magic leap5.42亿,随后索尼、HTC都开始陆陆续续进入这个行业。但,由于VR眼镜价格较高、场景单一,所以还是停滞在高端用户、商用和开发阶段。
Oculus VR硬件产品
三星Gear VR硬件产品
首当其冲的障碍是眩晕感。国内的暴风魔镜,到今年1月已经生产了第四代了,参与体验的用户对此的评价是,请先准备好呕吐袋。这只是一个例子,放眼国内外各大厂商的VR产品,用户体验时产生的3D眩晕感都成了产品推广的瓶颈。
再说对于VR最重要的元素——沉浸感。不同于二维屏幕的观看手段,VR更需要能够让人沉浸其中的交互方式,以及与之匹配的内容。现阶段,一切使用键盘、鼠标、转眼珠子、敲头盔以及各式各样奇怪的控制器……如此的交互手段都像在耍流氓。如果在虚拟环境,用户需要被迫换一种新的交互方式来适应,进而产生巨大的学习成本,这将使沉浸感大打折扣。
有人说,VR将来会从内容向生态过渡。那么,如果说内容是小学,平台是中学,生态是大学,细细道来之后,我们不妨审视一下,VR小学毕业了吗?这个答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判吧。
是技术元年还是抢市元年,产品说话
说了这么多,2016年到底是不是VR的技术元年我们暂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各大巨头已经将其作为抢市元年开始行动了。
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的,从市场份额看,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到2020年时VR/AR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300亿和120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据Gartner预计,2018年底VR设备销量将达2500万台。据ABIResearch统计,2020年销量将达4300万件。
故,VR是要火的,可玩具卖多久,小学何时毕业,我们不得而知。未来形成产业而真正作为除电脑、手机、平板、车载以外的第五屏,任重而道远。(文|3sNews 思佳)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