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16年的技术延展让我们一度以为明天就能坐上无人车了,国内围绕汽车展开的后市场服务及其他领域的份额争夺却可能刚刚起步。
1月19日,车托帮帮主吕春维在北京办了一场不以“车托帮”为名的产品发布会——“微信路况2016发布会”。乍看来,微信路况和车托帮似乎是两个东西,其实不然。
APP的管理者把公众号做起来了
通俗讲,我们可以将微信路况看作车托帮在微信上做的一个公众账号,这个账号提供了独特的“内容+功能”服务。内容标示着其媒体属性,而功能则代表着它的服务价值。除内容生产外,这个平台能完成的服务功能可以总结为四方面:共享地图数据的导航功能,共享信息的路况综合查询预报功能、共享资源的拼车功能,以及共享位置信息的社区功能。
纵观国内出行类服务市场,做到这些功能的公司和平台似乎也不在少数,如导航类的百度、高德,拼车类的滴滴、嘀嗒。不过作为出行服务性质的平台,微信路况这个账号的体量却是惊人的。根据微信路况官方给出的数据,其目前拥有用户1500万,单日总阅读量能够达到1700万,是2015年仅次于人民日报的微信第二大公众账号,如此用户基础和巨大流量是不可小觑的。单是这千万级的用户流量,在移动互联时代带来的价值就可能远超服务本身。
UGC水土不服,社交功能被放大
起初,车托帮是打着“做中国WAZE”的旗帜做APP的,这就意味着当时他们主要的发展方向在于UGC模式,或者说众包地图。
那么为什么没有顺利发展呢?吕春维在会后的专访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时优酷也想着把网站做成国外的YOUTUBE,但有时候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例子很形象,也很直接。种种尝试都表明,UGC模式目前还不符合中国的用户习惯,短期内难以落地生根。
随后,我们逐渐看到车托帮在思路上的转变,如APP功能加入了聊天室和车友会,堵车时可以与附近车友聊天、发送图片等,其社交功能被逐渐放大。
而真正的契机,笔者认为还是选择加入微信平台。日前,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首次公开演讲中向外界透露了“应用号”这一信息,使之一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应用号又被称为“轻APP”,它使企业在开发服务平台时摆脱传统APP开发成本高、推广难的困境,以一种更轻量的方式进行。事实上,微信路况可以说就是早期微信应用号的一次成功尝试。平台搭建后,依托强大的用户基础,车托帮的流量变现成为可能。
流量变现,比价平台很吸引人
移动端各领域应用竞争越发惨烈,不过至少目前,坐拥千万用户的车托帮不会被饿死了。流量变现和进一步开放生态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它的必由之路。
流量变现可想到的途径,广告首当其冲,巨大流量将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其次,是与其他基于汽车的服务平台形成合作。在被问到具体的合作方式时,吕总提到了一个“比价平台”的概念,“我们期待在我们的平台上做一些比价(的服务),在拼车频道中,给用户介绍一些商家,做一个类似去哪儿一样的入口,这样的合作对我们来说是更合算的。”不过春节期间,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车托帮以春节拼车服务和红包奖励等短期服务暂时取代了这样一个长远的设想。
做自己的CarOS,未来入口争夺
专访中,吕春维不止一次提到“入口”这个词。他表示,未来各厂商会争夺汽车显示界面的那“最后一块”显示屏的入口——车载交互平台入口。此前车托帮已经表示要做自己的CarOS,试图将自己日趋完善的软件平台与硬件相结合,完成最后的入口争夺。
移动互联时代的后服务市场中,“做平台”似乎有些殊途同归的味道。即便如此,每个企业也都在等待属于自己的风口,车托帮似乎用实际经验给所有人展示了抓住契机的重要性。“曲线救国”完成用户积累和引流、抓住刚需市场完成入口搭建,如果重来一次,谁也不知会创造平行时空中的或好或坏的哪种可能性。
不过,这些可能性,值得所有人期待。(文|3sNews 思佳)
微信路况发展时间线
2012年12月 微信路况公众号正式上线
2013年2月 违章查询功能上线
2014年4月 开通高速实时路况查询服务
2015年2月 微信路况推出春节顺风车
2015年10月 微信路况电子狗上线
2015年12月 微信路况上榜2015年十大百科类微信公众号
预计2016年2月 上线新功能“一路同行”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