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sNews编辑 葛宇)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首颗空间天文卫星,也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其科学目标是使我国在暗物质研究、宇宙射线起源方面取得突破,在伽玛天文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悟空”始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启动的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该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介绍,卫星体积为1.5米*1.5米*1.2米,整星质量1.85吨,从顶部到底部主要由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测器构成,“四种探测器一层层组装,像是一个倒立的四层蛋糕”。
“悟空”的探测目标是一种天文学家几乎肯定它存在,却没有人确切知道它是什么的东西——暗物质。从上世纪30年代起,天文学家就从观测中找到了一些证据,他们假设宇宙中存在一类看不见的物质,称它们为暗物质。结合现有的天文观测证据,天文学家普遍相信,宇宙中暗物质的质量大约是普通物质的5.5倍。
主流理论认为,暗物质可能由一大类粒子构成,被称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不同于构成我们身体及周边所有物品的基本粒子,这些暗物质粒子本身质量较大,却不参与任何电磁相互作用。也就是说,WIMP粒子就相当于是粒子世界中本领高超的隐身胖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不要说用其他感观去感受它了。
那么,今天发射升空的“悟空”暗物质探测卫星是用何种方法探测的呢?某些理论下,当两个暗物质粒子相遇时,它们会相互湮灭,产生出高能的伽马射线,或者产生出高能的正反粒子对。这就好像两个隐身人在相遇的一瞬间,突然脱去了隐身斗篷,不只变成两个普通人,甚至还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悟空”就是到太空中探测高能粒子和伽马射线,期望从中能够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并推断出它们的某些性质。
此次卫星公开征名活动由人民网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紫金山天文台和共同主办,自9月底上线以来,共收到有效名称方案32517个。经过专家评委投票,由中科院批准,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正式命名为“悟空”。专家认为,这符合将科学卫星以神话形象命名的做法,如美国的阿波罗、欧洲的尤利西斯、中国的玉兔等。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