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sNews主笔 张凯)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知名景区的高速公路出口,开车混杂在人工收费通道前的汽车长龙里,羡慕地望着隔壁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通道“兴叹”,然后懊恼早知如此,为什么就没有办理一张ETC通行卡呢?
以前,还能将全国ETC没有实现联网当做不办理通行卡借口,现在这个借口将不再成立了。今天举行的全国ETC联网电视电话会议透露,随着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新疆并入高速公路ETC联网区域,纵贯南北、互通东西的全国ETC联网格局就此形成。除海南和西藏没有收费公路外,今后,2100余万ETC用户就能“一卡畅行”全国高速公路。
全国ETC联网目标的成功实现,不仅是方便出行的民生举措,而且是智慧交通的落地之举。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公路网进入“网络化运行”的关键阶段。交通运输部门将全面提升路网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联网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采取有力措施扩展ETC用户规模,同时做好ETC客户办理使用等相关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ETC专用车道1.2万余条,人工刷卡(MTC)车道5万余条,ETC用户约2171.5万,提前完成了“2015年底实现用户数量2000万”的目标;建成自营服务网点1100多个,合作代理网点约1.6万个,各类服务终端约2.7万个。
ETC全国联网将带来哪些好处
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装配有ETC设备的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不需要停车,减少了因排队而频繁启动、刹车的次数。据估算,我国ETC耗油节省量约为6500万升,平均每年能源节约效益约为4.3亿元;按照2015年治理污染性气体需1.3万元/吨计算,以目前交易量预估每年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建设费用可节约1.5亿元。
一颗成年树木平均每年能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而以目前全国2000余万ETC用户通行比例测算,年均减排量约为9600吨,相当于种植约52万棵成年树木。
减少延误拥堵,提高通行效率
据统计,普通轿车通过人工收费车道的平均时间为14秒,采用ETC缴费通行的平均时间仅为3秒,这将使每车次的通行效率提高约78.6%,有效地缓解收费站拥堵。
目前在部分主线收费站,高峰时段ETC交易量占比已超过30%,极大缓解了收费站区的拥堵现象,随着用户量的持续增长,实际效果将越来越显著,节约出行时间。
大数据助力智能交通建设
全国高速公路ETC实现联网,将形成一个覆盖1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的信息大网,可以想象得到,每天势必将积累海量数据,这些信息将包括每辆汽车何时何地进入与离开高速公路,汽车的车牌号码、车型、通行费用等等。如果能够对这些数据加以合理利用,无疑将会为公众出行提供有效的规划建议。
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列为“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之一,指出要探索开展交通、公安、气象、安监、地震、测绘等跨部门、跨地域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建立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共同利用大数据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利用交通大数据开展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
实际上,交通也是相对较容易实现大数据落地,面向公众开放的领域。我们看到,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办的“游族杯”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SODA)以城市交通为主题,首次开放了十大领域、总容量达上千GB的交通大数据;高德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V交通”公共服务平台,将政府交通部门的自有交通数据和高德的数据打通,并希望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找出规律、做出预测、发布决策,优化城市交通,形成良性交通信息由生产、整合再到传播的良性闭环。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