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sNews编辑 葛宇)提到印度,大家能想到哪些标签呢?"宝莱坞","贫困","人口大国","性别歧视","开挂","人人都是舞蹈家","友邻"等等,无论是好是坏,印度一直都活跃在科技、资本、经济等领域。最近谷歌重组后推上了一位印度裔CEO,算上微软、百事、万事达等巨头,都有印度裔CEO, 更让大家对印度大兄弟刮目相看。印度人才开挂,印度的航空航天事业更加开挂,现在已经挤入世界航天大国的队列中。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印度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空发展计划。但在一个面临发展、贫困、教育、性别等多方面挑战的国家,并不是所有人都为这个计划欢欣鼓舞。一些批评人士说,印度应该把资金用来帮助地球上的人。
但印度的“傲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坚持太空领域探索的毅力。一名印度高官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听到这种论调,说印度是穷国,不需要或没能力搞太空项目。如果不敢梦想远大,我们就总是干苦力!印度不能处在高技术的边缘。”
印军把太空实力看做国家实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即使面临诸多的困阻,印度还是在全世界面前上演着一场场的“太空崛起之战”,我们将印度发展的太空项目稍加总结,或许能看看这位大兄弟是如何开挂,飞速前进的。
1963年印度首枚火箭发射成功。1975年,印度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苏联境内发射。1980年,印度用自制火箭把自制的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太空项目的完全国产化。在1974年和1998年两次核试验之后,印度的火箭技术也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区域导航卫星、返回式航天器、月球、火星探测器等项目也纷纷上马。
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
2006年,印度政府批准了“区域导航卫星系统”计划,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由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该系统由7颗卫星组成,其中3颗卫星将位于对地静止轨道上,4颗卫星为同步轨道卫星。
2013年7月1日,首颗导航卫星IRNSS-1A发射成功,重约1425千克,使用寿命为10年。今年3月28日,IRNSS中的第4颗卫星IRNSS-1D被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27从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剩下的3颗卫星IRNSS-1E,1F和1G将在2016年3月之前发射完成。
这7颗导航卫星完成组网后,将为印度及其边境周边1500公里范围内的用户提供精确定位、导航及授时服务。总理莫迪希望该项目能在南亚地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届时,该导航卫星系统将免费为邻国提供服务。
广域差分增强系统(GAGAN)
今年7月,印度正式发布了GAGAN(GPS Aided Geo Augmented Navigation,GPS辅助型静地轨道增强导航系统)系统服务。有望为孟加拉湾、东南亚、印度洋、中东和非洲地区提供精准的导航服务。
GAGAN系统历经15年时间,耗资77.4亿印度卢比(约合7.74亿人民币),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和印度航空管理局(AAI)联合开发完成。
目前全球已经建立的广域差分增强系统(SBAS)有:美国的WAAS、俄罗斯的SDCM、欧洲的EGNOS、日本的MSAS以及印度的GAGAN。
火箭研发技术
1980年7月18日,印度从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利用自制的SLV-3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自制的人造地球卫星。这颗被命名为“光明”(RS-1)的卫星是印度经过十年的努力而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实现了太空项目的完全国产化。
除了发射自制卫星,到目前为止,印度已经与19个国家签约了商业卫星发射协议并为它们发射了45颗卫星,包括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法国等。美国即将成为第20个国家,ISRO主席库马尔(A S Kiran Kumar)表示,未来两年还将发射28颗其他国家的卫星。
今年7月11日,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DMC3)由印度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LSV)发射升空,该卫星星座由我国和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合作建设。
目前,印度已拥有4种类型国产运载火箭:卫星运载火箭3(SLV-3)、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
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Mark-II有望于8月27日首秀,该火箭的运载能力为2.1吨,将发射一颗通信卫星。到2016年3月,Isro将用该火箭发射7颗卫星。同时,使用自主研制低温发动机的GSLV-Mark-III火箭也已经经过长时间测试,它可以携带重达4吨的卫星,有望于2016年12月执行发射任务。印度的太空计划中也包括利用该火箭完成载人航天任务
登月项目
月球一号模型
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月球的探测活动。据统计,自1958年至“嫦娥3号”发射,世界上共进行了128次月球探测活动。
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各国。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2008年10月22日,印度发射绕月轨道探测器“月船一号”,但到2009年8月底,因投入不足、积淀不够,它未能完成全部预定项目,“月船一号”与地面失去联系。任务被迫终止。
拟于2011年发射的完全自主研发的“月船二号”则几经推迟,如今已被延后到2017年升空,计划用自主探测器对月球表面进行矿物和地质等方面的测绘和分析,对“月船1号”的探测成果进行核实和确认。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2010年10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2013年12月2日,中国发射“嫦娥三号”卫星。
火星探测任务
1962年11月1日,前苏联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虽然它在飞离地球一亿公里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下落不明,但这次发射被视为人类探测火星的开端。
随着美国、日本等国的火星计划进行,时任印度总理的辛格在2012年8月宣布印度将启动火星任务。研制周期仅15个月,2013年11月5日,印度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升空。携带4台科研设备和一架照相机,用于分析火星大气和地质等方面特征。
2014年9月24日,经过近300天的航行,“曼加里安”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此后“曼加里安”号曾传回拍摄的地球照片。近日,印度科学家又根据它发回的火星深谷的高分辨率图像,制作出了3D高清图。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成本仅为7400万美元,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索任务“MAVEN”高达6.7亿美元。印度成为全世界继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后,第四个成功完成火星探测的国家或组织。同时,印度也成为了首个第一次尝试探索火星就成功的国家。
“曼加里安”号原定于今年3月24日完成使命,6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宣布这枚低成本的火星探测器仍有45公斤燃料,由于燃料充足,“还可以维持许多年”。
据悉,Isro省钱的方法是缩短研发周期,并充分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市场。比如,印度的高水平航天工程师每月的工资仅为1000美元,只是欧美工程师收入的零头。而印度的航天科学家在发射期间一般每天工作18小时,有时甚至20小时。
2011年11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曾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但由于火箭变轨发生意外,未能实现探测。据了解,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着陆巡视,在2030年实现火星采样返回。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