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11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以“构筑地理信息新生态”为主题的2015年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 (WGDC2015)在此拉开帷幕。
6月11日,WGDC2015-智慧城市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4层报告厅举办. WGDC自2012年起开始举办,四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WGDC已经成为位置与空间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盛会。其中智慧城市峰会一直都是WGDC分论坛中的主力,今年的智慧城市峰会更加精彩:来自政府部门、地理信息行业、规划领域、互联网、英国的嘉宾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案例和产品。现场气氛热烈、精彩观点迸发、掌声不断。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规划处处长杨德海,进行了以“智慧城市与城镇功能提升"为主题的精彩演讲(演讲内容未经本人确认)。
杨德海: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我是第一次参加,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智慧城市与城镇功能提升。今年这个主题是“构筑地理信息新生态”。应该说不仅在地理信息行业我们要进行转型和生态体系的构建,其实在我们城市、交通、医疗等等很多行业都要面临转型。那么智慧城市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转型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今天我的内容分三块。第一、智慧城市的内涵和进展,第二智慧城市与城镇功能提升,第三、智慧城市与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结合。
关于智慧城市,从2011年以来我们建设部和数字城市工程中心一直在学习、探索实践。实际上我们主要聚焦两个方面,思考两个问题。第一、首先,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应该怎么来推进?第二、关注两类事情,第一、矫正的工作,从2009年以来,IBM为首的更多从智能系统的集成角度关注智慧城市,我们转变到城市为主体上来。第二、基础的工作推进,我们做了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的一些试点工作。目前智慧城市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国内的政产学研用都已经动起来了。发改委已经有80个信息惠民的试点,工信部也有15个中国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部和科技部有将近300个试点,还有其他城市的一些,应该说各部委在智慧城市方面都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在最近总理和印度总理会见的时候也都提到智慧城市,提出双方要共建智慧城市试点,科研院所,我们借助中科院,包括北大和清华都开展智慧城市的专题班,包括中组部等开设一些的课程,资本市场很多关注在智慧城市方面的企业,都在二级市场有飞速的发展,尤其做数字城管等等一些企业。我们和荷兰、芬兰、奥地利等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最近跟中国人寿,包括民生银行开展一些金融方面的支持和创新的工作。应该说从全国来讲,智慧城市应该说蓬勃发展。
我们要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智慧?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什么?应该说在几年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央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有生态文明,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和文化,这是大智慧,这个智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新兴应用,应该是一个方法论的事情,智慧城市的核心在哪里?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政策的文件,从中央的角度,在国家新兴城镇化规划当中提出要推动新兴城市建设,同时提出“六化”的建设,提出智慧城市是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技术性的辅助手段。第二、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我们提出有一个智慧城市的定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模式,这些都是概念,不细展开。从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当中,也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部委的联席工作会议。最近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传播历史,尤其放在第六部分,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在第三十四小节,提升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些探索和实践,以及试点的工作,促进我们整体规律性服务体系的提升,同时和文化方面的结合。
中央领导也提出能不能利用新技术,包括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城市,高标准建设。尤其提到能不能用大数据和网络管理技术确保城市安全和城市的公共服务,我也不展开。
从以上的政策文件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以城市发展为核心,围绕国家的目标,城市目前几十年发展存在的问题,创新城市发展的模式,我们未来更多是通过我们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促进“一城一策”的城市的智慧化的发展。每个城市要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第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多把城市资源盘活和运维,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智慧主要从信息的整合,通过部门间的共享协同,通过多样化的运营,尤其是我们投融资的创新,促进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就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前面更多侧重城市和新区的一些基础建设介绍,更多要考虑管理和运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提升政务和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提高透明化,促进产业。
关键试点,我们开展了一些工作,2012年以来,首先是建设部开展的,发布一个试点的文件和指标体系。2014年和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城市试点数量有277个,还有一些地级及以上城市,县、县级市、镇、区、新区,去年又启动了专项试点的探索,主要是我们通过企业为主体,把企业和示范地的示范城市运行解决方案的角度进行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落地的角度进行了第一次的试点。目前来讲,从项目的运维,包括模式的可持续上来讲还是非常好的,我也期待有更多的比较典型的一些企业来参与进来。
在这个过程当中,三年多的一个实践当中,数字城市工作中心,我们从几个方面开展这样的工作。第一、围绕城市的主体进行城市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区域、形态和发展程度的城市,围绕它持续的发展。第二、打造科技支撑的方面,我们承担了科技部的智慧城市的一期和二期的智慧城市课题。第三、我们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从一些试点的政策、规划、标准、评估、培训和宣传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产业方面,我们打造了产业联盟,包括产业产品库等等一些服务的体系支撑,还有专家体系。投融资方面,我们和不同的一些金融机构建立一些合作,等等这样一个目标都是围绕我们中心中间的城市方面的主题来开展。这是第一批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分布,应该说是有具体的数字,不细展开。第二批有103个,第一批是90个,第三批是84个智慧城市的试点。
这是一些专项试点,我们可以看到,也是在全国进行分布,尤其在北京,专项试点开展的比较多。专项试点的一些示范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也是考虑到东部、中部和西部,还有南部和北部这样一些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城市的示范地。
第二个方面介绍一下智慧城市与城镇功能提升。我们做这些试点的工作实际上有三个出发点。第一、我们围绕国家目标的实现,考虑到建设部是承担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进部门,同时中央很多方面提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我们觉得在智慧城市方面,有这样一个目标和有这样一个能力的支撑。在城市发展的需求。我们城镇化经过30多年,现在城镇化率有一个51.3%的比例,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包括刚才讲的中央领导提到了,我们的城市承载力的问题,我们城市的安全,包括城市的功能性,以及还在深层次层面城市的文化精神,城市的意识,这个角度的发展,我们感觉在目前阶段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未来我们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要基于这个目标和规划设计的导向,而是要从问题和“一城一策”具体思路的角度开展。第三、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业和经济结构方面。现在我们经济的下行压力比较大,在城市和地方政府来讲,他们未来的经济的提升点在哪里?他们的发力点,他们增长的动力在哪里?我们在这方面试图做一些探索和推动,这是我们三个目标。
在整个智慧城市,我们觉得实际上从本质上还是想通过我们智慧的理论的方法,以及大数据和网络化技术提升城镇的功能,围绕一些“城市病”的问题,城市基础的能力提升的问题来开展。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第一、从智慧的角度,更多要考虑到系统性、控制性和协同性。我们做智慧城市,要从系统的来开展,是一个全方位的考虑。我们经常讲是市长的视野,百姓的感受,可以说从某一个部门,委办局,或者从某一项技术的调度来推进是有问题的,也是推进过程当中有困难的。第二、控制性,也是创建的绩效,要达到在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有效果的改善。协同更多的方面是我们不同的部门之间要有联动。有一个目标也是要致力于解决城市的信息孤岛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实现部门的协同。城镇层面,我们试点也是分布的比较多,更多从城镇群,从城市,小城镇,包括还有一些中心村这个角度,当然村可能涉及比较少,这个角度支撑城市功能的提升。
具体的功能方面,主要围绕城市承载力,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在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对智慧城市也有一个很高的期待。我们期待通过智慧城市能够有效的治理“城市病”,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解决。第二、通过智慧城市公共的智慧的应用,尤其我们基础能力的打造,比如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以及之上的各个行业的智慧应用,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能力,尤其在社区和在民生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智慧城市更多是通过城市空间集约的智慧化的改造。现在中国还是保持较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我们的空间怎么更有效的实现共享和利用,更好的发展,这个方面是有一个期待。另外,要在投资拉动方面,有中央的一些国家行政学院的一些领导也提出来,未来我们是从土地经济向产业的转型,智慧城市有没有可能承担过渡性阶段的和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支撑过渡?还有推动经济的高端产业化,我们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的改造,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有要打的诉求。
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城市公共平台和信息库,更多现在阶段我们要打造底层连通的平台,包括建筑物的数据库。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怎么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实现我们城市规划和多规的融合。传统来讲我们的规划更多是根据设计师的经验和我们的愿景,包括专家和领导的一些思路,未来基于城市实际的数据,我们构建大数据的支撑平台,在这个之上,我们基于知识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各种智慧应用的提前的一些预测,包括一些设计,比如现在我们看到了有一些具体的实际的数据,人流的数据,等等的一些风场的,热量的数据,我们基于实际的数据进行有目的的规划和决策,这样会更科学。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多规融合,我们要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和联合。多规融合有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比较好的典型,就不展开。
另外,网格化管理,建设部牵头为主的进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我们做了八年多的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很多的成绩。我们都可以看到,在朝阳区、宜昌等等很多地方,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领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央对这方面也非常重视,希望通过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创新,打造基础服务平台。包括中央领导也提出了,我们城管等等方面的工作,仇部长也提出,怎么通过网格化管理进行演变和更好的历程,从城市完全向治理服务和治理能力的转变。
另外一个方面,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不同的部委都很关注,我们要实现基础设施的智慧的设施,社区治理方面,智慧的治理和社区服务方面推进以实际需求为驱动的开放服务体系。在社区生活方面,包括主题社区,前几天我们去了一个大学城,怎么构建智慧的大学城和大学主题的发展,也是我们实际的需要。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智慧城市与空间信息的结合。空间信息和信息技术是两个方面,应该说它实际上是我们和世界的结合,是我们任何世界和表达城市和我们周边环境的一个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城市的发展当中,更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城市的发展需要空间信息,更需要空间信息技术。我们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当中,时空承载平台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我们看到还缺乏一个时空承载平台比较非常好的典型的示范,我们也在寻找探索。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有在空间信息和技术也可以发挥的地方,包括原有空间的改造,还有顶层设计当中缺少空间因素,城市运行管理需要构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安全预警、网格化、大数据、互联网。最后是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构建基于时空承载的城市的仿真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基于我们空间信息数据的采集,包括城市各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包括交通流等等,信息数据的整合,在感知的基础上,构建我们从城市的大区域到城市的具体的建筑,以及进入城市建筑的内部,建筑的地下的空间,再能够还原到我们城市的宏观整体和构建我们城市的模型。这样一个模型,更多是实体的平台和虚拟平台的整合,在平台上叠加我们更多的信息和大数据,进行规划的预测和规划的模拟。最后,就是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直在路上,我相信城市也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是我们发挥梦想的地方,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希望我们的城市更智慧,谢谢大家!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