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应用级GIS市场的蓝海——专访Esri中国副总裁康铭

两极分化的中国GIS市场,在Esri中国的平台战略下,应用化和服务化的那一极市场对他们来说注定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泰伯网

Esri中国副总裁 康铭

  关注过近两三年大学生GIS开发赛事的报道你就能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越来越多的高校参赛团队,他们的作品不再拘泥于面向某一个领域做一套单纯的二维或三维数据展示和查询的平台,而是站在地理信息的应用角度出发,从政府服务、商业分析、大众消费的完整层面来表达GIS的价值。

  这不是某种巧合,也不仅仅是来自年轻群体们的灼见与巧思,更重要的是源自时代的推动,让GIS应用自然而然迎合着需求不断强大,进而变得更加善于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不光是校园竞赛,这更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大趋势。

  而这样的趋势,对Esri中国的副总裁康铭来说,感触颇深。

  GIS市场向应用和服务转变

  康铭2006年进入Esri中国,从一线的GIS平台软件销售人员做起,在最初的三年时间里深耕华北市场;从2009年开始,他开始担任不同业务部门的管理岗位,负责过遥感产品事业部、共享服务事业部、垂直行业事业部和华北分公司等部门,今年起他开始担任副总裁,全面负责Esri中国的软件与服务销售工作。

  已经在Esri中国第十个年头的康铭,用他的话来说,是在这10年间“充分感受到中国GIS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来这里的时候,我们销售的工作就是把ArcGIS平台软件推荐给客户,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康铭说,“但客户的需求是随时变化的,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强调整体的GIS解决方案。”

  2010年至2011年期间,康铭组建共享服务事业部并担任总监。这两年间,GIS市场和Esri中国进入了剧变期。

  GIS市场,国家推行的天地图和数字城市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带有GIS的电子政务平台纷纷投入使用,政府从基础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开始过渡到内部应用或者G2C模式去服务大众;对于企业级市场,Esri中国的央企客户和商企客户快速增长;GIS大众化应用也开始出现了苗头。

  顺应市场变化的,是Esri中国开始投入大量资源丰富业务体系。在地理信息消费者化的市场驱动下,2011年7月,OneMap Platform 1.0应运而生,它是基于ArcGIS平台所开发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政府、企业等不同用户群体,提供集海量、复杂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发布、WEB服务、应用搭建和运维保障为一体的服务,面向GIS应用的需求,共享信息、提升效率、完善服务、加强管理。

  OneMap Platform的推出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帮助用户减少了前期搭建地理信息平台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在康铭看来,他认为“服务”的理念开始取代人们过去对购买软件产品搭建应用的传统认知,“未来一定是以服务为主,来带动产品的使用。”康铭在当时就非常确定GIS市场的这种转变。

  事实的确如此。市场的转变和迎合这种转变的改变,让Esri中国在今天确立了更加明确的、以服务为出发点的平台战略。

  整合、共享、协作的平台战略

  2013年7月,Esri全球发布了新一代WebGIS平台的核心产品,名叫Portal for ArcGIS(以下简称“Portal”)。它有几项关键特点:提供统一的企业级门户系统整合各类资源;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入口设定系统权限;在线轻松绘制地图及分享成果;兼容和集成MS Office,便于传统非空间的报表数据实现快速地理空间化;在线零代码快速搭建新的GIS应用;基于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架构,实现内部的信息分享与互联互通。

  来自官方的概括性解读是,Portal的价值是让“GIS功能与网络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在为用户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为组织内资源利用的协同与共享带来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更简单地说,Portal便是助力于内部分享协作的服务。

  而Esri中国所制定的平台战略,正是基于Portal产品及其所包含的理念。

  康铭表示,平台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将过去离散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即对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或各个角落的信息碎片、专题数据进行整合,使他们按照同一套标准和同一个能力对外提供服务,最终帮助人们将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好的整合、利用和挖掘,真正完整地发挥其价值。

  以政府应用为例,自2000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明确提出“数字中国”的基础框架建设后,地理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各个部门和机构遍地开花,在取得建设成果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多“信息孤岛”;到了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打通信息间的屏障,实现业务共享与协同,成为了当前最迫切的业务需求与难题。而对于大中型央企和商业企业来说,实际上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因此Esri中国的平台战略,将意在通过Portal等相关的技术,向有整合资源与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的客户提供服务。曾经的软件销售模式,正在逐渐淡化、小众,且成为服务体系下的一部分。

  “现在Esri中国以服务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康铭提到,“第一层是咨询服务,我们会联合我们在国内外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面向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而第二层服务,是向客户直接提供在线云服务,帮助他们快速搭建个性化的GIS应用。”

  在康铭看来,两种层面的服务会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以平台战略为依托,对客户业务进行更系统的整合,最后帮助他们提升业务和管理的效率。

  这便是Esri中国的平台战略,以及在此战略下,Esri中国销售体系所做出的应景改变。

  值得期待的新GIS市场

  康铭对Esri中国的平台战略充满着信心。

  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GIS客户的主要群体——政府部门。康铭提到:“和西方GIS应用发达的国家发展路线非常相似,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多城市或部门已经走过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GIS中的信息和数据开始被重新整合,并加以利用。”

  例如江苏省的183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是在对历史与实时环境数据收集并叠加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再进行智能化的环境监控与审查;北京打造的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已经通过部门、职能与数据的整合,现于平台上运行几十个土地管理相关的业务系统。这样的例子已经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除了国土、水利、规划等领域,在非传统的GIS领域也会出现大量的新兴GIS应用,他们以非政府客户为主,更多来自于商业性企业。“商业客户将带来更活性的市场,对我们来说更大的增长将受此驱动。”康铭表示。

  康铭还相信,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还将蕴藏着更多属于GIS的商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多样化、成熟化,很多提供大众化LBS与O2O服务的网络公司,开始注意到专业的地理信息服务为其带来的价值,而这是Esri中国的大众市场机遇。

  “实际上真正跨界的公司并不常见,但Esri中国一定是其中之一。所以无论是面向政府,还是面向商业公司和大众服务,我们还会有很多事要做。”康铭这样总结道,话中还不禁显露Esri中国对未来GIS市场的敏锐嗅觉,还有野心。

  《3S新闻周刊》:现在的国内GIS市场,您觉得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康铭:对比欧美市场,中国GIS市场和他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欧美市场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GIS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中,欧美国家在智慧城市、医疗卫生、社会保险、金融商业等诸多领域都对GIS有深刻的应用;而国内的GIS市场,很多项目还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管理数据这些方面。总体来看,我们至少和他们还有十年以上的差距。

  当然国内的GIS市场也各不相同,像北、上、广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GIS已经逐步走向了应用化、服务化和实用化,但偏远地区还是做基础设施建设更多一些。因此来看国内的GIS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不均衡的、两极化的市场。

  《3S新闻周刊》:除了政府客户外,Esri中国近些年在新兴市场是否有所突破?

  康铭:在中国整个地理信息产业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会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仍然是GIS市场的投资主体和用户主体,应该说这是中国特色。但我相信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备,市场也会越来越开放,关注点也会从单一的系统建设转向多元化应用。

  长期以来,Esri中国在国内的业务量是以政府最多,其次是大型央企客户,最后是商业企业。现在,除了传统政府客户的业务量在不断增长外,大型央企和大型商业客户都在不断增加。

  归根结底,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客户群,现在的关注点都会越来越集中到怎样利用GIS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这样的趋势会让GIS变得更加开放和市场化。

  《3S新闻周刊》:GIS技术的发展,是否也推动GIS在市场中更普适?

  康铭:的确,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产品角度来看,ArcGIS从10.0版本开始在用户体验、使用模式和灵活便捷的快速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突破与创新。2011年Esri在中国又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他们除了完成ArcGIS底层平台研发和产品本地化工作以外,也在通过Esri中国更多的了解国内市场需求,定制开发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产品,在最新版本Portal产品中的Web APP Builder就是出自中国研发中心的杰作。

  从应用角度来看,就好像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创业一样,大部分创业者不会在基础设施方面做大量的投入,而是尽量低成本租用拿来即用的资源,云服务模式已经成为IT界的主流业态,而Esri中国便在全力打造提供空间信息云服务能力的平台GeoQ,使GIS应用的成本门槛和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GIS技术在发展,我们应该让用户更多关注和思考使用GIS建立何种商业运营模式,而不是单纯的产品本身。

  《3S新闻周刊》:现在Esri中国基于Portal技术提出了信息和业务整合的平台战略,提出它的契机在哪儿?

  康铭:这其实源于一个老名词儿,就是Web GIS,一个提了超过15年的概念。过去我们认为大量的GIS应用都集中在C/S端,基于B/S的Web GIS仅仅是以展示之用,看一些成果性的东西。

  但现在Web GIS已经成为GIS应用的核心,例如ArcGIS 10.3在功能上对B/S的应用架构和网络数据模型的概念便开始推进,现在我们全力在推基于Portal的地理信息服务理念,正是希望用户可以通过Web GIS的方式,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随地使用GIS。

  本质上来看,Portal的价值有二,一是能将过去十几年以上的信息化投入像纽带一样连接起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连通,带动工作效率提升;二是能基于信息资源的整合,推进信息服务,也就是推动GIS应用化与服务化。

  《3S新闻周刊》:紧随“互联网+”潮流,Esri中国也在倡导这种时代机遇。从销售和市场这样的角度,您怎么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机会?

  康铭:“互联网+”这个概念的主角并不是互联网,而是要看加了什么。显然“互联网+”跟地理信息是紧密相关的, IT时代必然会走向DT时代,即数据技术的时代,地理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数据,而作为地理信息领域的领头羊,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中国的“地理信息+”业务模式。

  这里就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云计算,二是大数据。通过GIS与两种技术的融合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市场机会。现在Esri的产品已经全面走向云架构,并和Hadoop等技术结合,对地理信息中的大数据进行展示和分析。整个业务模式我们会跟下游的数据提供商紧密合作,加强地理空间的行业数据积累,与上游应用服务开发商深度合作,用地理大数据的方法挖掘地理信息价值,更好服务于用户。我们期待从地理信息的角度来丰富传统行业的视角,发现和改善更多问题,提升工作效率,我们希望提供给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是一套“地理平台”。这是Esri中国针对“互联网+”或者“地理信息+”的机会应该去重点发力的地方。

  《3S新闻周刊》:市场一直在变化,从趋势来看您觉得Esri中国接下来还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康铭:地理信息行业比较特殊,由于定位于基础信息,它不会代表整个产业链的全部,也意味着它的商业模式很难形成闭环。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高德,腾讯入股四维图新,都是很好的例子,图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难去单纯依靠地图盈利,但是地图是IT大产业链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应用入口”,它的价值红利会在其它应用中体现。

  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闭环,最后很少会出现在地理信息这个环节,而应用的市场前景则是非常广阔的,更多的地理信息企业将会遇到这种共性问题。Esri中国始终定位于自己是一家地理公司,我们会坚定不移的为用户打造最优秀的“地理平台”,这既可以是软件产品的形式,也可以是云平台的服务模式,我们致力于为用户实现的就是这种传统应用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模式的跨界融合。从市场趋势来看,随着GIS走向应用和服务化,最后形成的结果,一定会催生两类企业,一类是平台型公司,另一类就是应用型公司,而真正实现跨界的地理平台公司我们相信一定寥寥无几。

  Esri中国作为一家地理公司,会不断思考自己在中国空间信息产业链中的位置,与时俱进,我们非常愿意在各个领域,广泛与用户及合作伙伴开展探索、交流及合作,共同开拓和推进中国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