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3sNews主笔 张凯)或许还有人记得,在CES2015举办期间,曾有一辆奥迪A7自动驾驶概念车行驶了550英里(约900公里),从旧金山来到了CES的举办地拉斯维加斯。它之所以能完成此举,不仅是因为安装了激光扫描仪、3D摄像机等传感器,而且一项由TomTom发明的地图匹配技术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GPS和其他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都存在着一些限制,因此数年前,TomTom开始研究如何精确定位汽车位置的技术。这家荷兰公司最终想出了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他们的专利,这项技术在内部被称为“道路DNA”。
“道路DNA(Road DNA)”的基本原理是将安装在汽车上的实时摄像机与道路两侧的二维图像数据库相关联,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这项技术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原理描述后认为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要将它实现,却相当复杂,需要攻克一些难题。首先是图像相关性算法必须要能判别道路两侧的变化,例如树木的叶子在不同的季节都会不一样,冬天还会遇到树杈上落满积雪等等。其次是它要求低处理能力和低延迟。第三是请求存储空间时需要具备可伸缩性。
“在汽车高度自动驾驶的发展过程中,海量数据或处理能力的需求,经常会被其他定位方案认为是个难题。”TomTom解释道。
“道路DNA”数据库示意图
TomTom尽可能地将图像压缩到最小,同时又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度进行地图匹配。根据TomTom负责产品管理的副总裁Pieter Gillegot-Vergauwen介绍,在“道路DNA”的数据库里,每公里道路的数据大小大约为25Kb。因此,数据嵌入车载系统的成本可以有效控制,或者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按需查询。
在谈及这项技术的可靠性时,TomTom解释称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在测试它的图像相关算法,目前,“道路DNA”数据库中的影像与汽车摄像机实时获取的现实场景之间的相关性识别率已经提升到98%。显然,这项技术可以与GPS或者其他GNSS,例如格洛纳斯,协同工作。
不过,TomTom称,“道路DNA”仍然在完善发展的过程中,还不是商业化的产品,而且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发布日期。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