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福喜事件尘埃未落,台湾馊水油、毒豆芽等又接踵而来,让消费者不寒而栗。人们忍不住问: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能不能遏制不住造假掺假的脚步?
至少,GIS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GIS技术的应用,给食品安全监控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思路。Esri商业业务总监西蒙·汤普森撰写的一篇报告,详细阐述了GIS监测食物供应链的过程。这或许可以为国内GIS企业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示范作用。
以下是该报告的全部内容:
近50%的全球制造商称,他们并不知道供应链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或许能在第一供应商上把好关,但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就不好说了。
在食品生产中,肉类包装工厂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供应商的原材料则来自于某一区域的多个农场。包装工厂有供应商的记录,但它知道那些农场的卫生等级吗?
如果能将更高的标准应用于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将会大大减少动物疾病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从而产生巨大的公共卫生效益。去年,在美国的21个州,80%以上的火鸡被检出粪便有问题。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现,不仅禽类中存在沙门氏菌,就连豆芽、坚果、黄油和奶酪中也有。该中心估计,美国每年大约有1/6的人生病,128000人住院,3000人死于食源性疾病。
即便是因宗教和文化原因不吃某些食物的消费者,也应该关注供应链的透明度。宜家的麋鹿烤宽面条中发现猪肉,但却仍在欧洲销售,很多犹太教和伊斯兰组织对此表示不满。在马来西亚,一个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吉百利却因糖果中发现了猪的DNA而遭受了重大打击。这种种事件不禁让我们怀疑,这些交叉污染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研究人员发现,畅销产品中含有包装说明以外的物质。例如,蜂蜜、枫糖浆和橙汁等食物中,经常添加玉米糖浆。
诸如马肉中发现牛肉等令消费者反胃的因素暂且不说,一些添加品的污染也是非常危险的。橄榄油是最频繁掺假的食品之一。其对健康的益处宣传的很到位,但是生产所需的直馏油却价格昂贵。于是,一些生产商开始使用更便宜的油来削减成本,包括坚果油等。这不仅降低了橄榄油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会危及坚果油过敏者的生命。
食品检测在整个供应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还可以防止食品造假。据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称,全球食品行业成本每年约为300亿- 400亿美元。就食物供应链的透明度而言,确定食物从生产到餐桌过程中的每一点的位置至关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GIS监测。
GIS系统通过空间数据(所有的位置,例如肉、生菜、奶酪和芝麻面包的来源)与非空间数据(品牌、批号以及生产公司)相结合,可以简化复杂的原材料来源地和加工点,使食物供应链更易于理解、访问、追踪和监控。
2004年,禽流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爆发,造成了超过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7年,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做了一次禽流感爆发的模拟。他们发现,等到禽流感爆发了,再收集粮食生产的信息并不可靠,而且速度相当慢。
因此,马尼托巴省政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施了强制性标识程序。该程序需要对省内每点分配一个惟一编号,记录该点牲畜和家禽的生长、保留或出售状况。该政府形成了统一的体系,不仅能精确了解牲畜的位置,还能了解一些附加的信息,例如土地合法说明、所有者、紧急联系人、动物的生长状况等。
现在,这些数据被用来跟踪和可视化疾病传播,以便于找出遏制和根除的方法。与传统的上门调查相比,这一方法不仅更效率高、成本低,也更准确,易于监督。
收集这些数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多数农场设备内置GPS,可以自动收集和记录位置数据。在GIS系统中,这些数据很容易共享、管理、分析和查看。GPS可以对人、牲畜和产品之间位置移动以及食品加工进行实时监控。当牛被卖出时,会形成来源地的历史记录。当某农场遭遇突发事件时,该系统可以迅速响应,进行影响评估和措施指导,以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
利用 GIS技术,小农场和本地供应商以及跨国企业集团可通过在线工具导入、跟踪、共享和分析生产数据;农民可以更方便地知晓某一区域的动植物长势是否良好;承包商、第三方企业、政府机构和保险公司也能借此严格把关。反过来,这种食物供应链的透明度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文|3sNews实习编辑 丁秀珍)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