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科技媒体报道,微信即将进入“全民收费时代”,如果此事属实,用户需要每天为微信软件支付2毛钱。只不过,这种收费是隐性的,最终用户并不真的会为此而买单,商业模式将全部整合在微信的广告之中,一来广告主们会为用户掏这笔70多块钱的软件年费,二来用户将不得不每天阅读定期刷出来的广告。所以我们将会看到:像QQ空间、新浪微博那样,微信也会在朋友圈植入Feed广告(信息流广告)。
精准广告的前车之鉴
当然,未来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基于微信的移动广告生态是否能更具逼格,这里的意思就是基于每一个用户所用微信的时间、地点、兴趣偏好,实现对广告的精准推送;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广告让用户更受用,每一条发布在微信生态的广告都更值钱。
尽管用户量也很高,但现在QQ空间、新浪微博的广告推送还是挺LOW的。
比如QQ空间目前公认的弊端,正是在于这个平台吸引的用户实在有限,想想任何一位广告主,对于购买力十分有限的25岁以下并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群体,他们什么都指望不上。精准广告的价值自然无法在QQ空间中体现。
新浪微博现在应该有30%的股份都在阿里巴巴手中,2013年阿里注资新浪微博,归根结底要的就是打进移动市场,后来在第二年6月份阿里收购UC成立专门的移动事业部,以及开始布局线下地推发展O2O,也是着手这个打算。
但遗憾的是,拥有厚重的电商基因的阿里只是为传统电商打通了一个新的线上营销渠道;而新浪微博早在2012年年底推出了自助广告系统,并提出了精准广告营销的思路,但当时用户一端见到的却是在看一则美食微博的同时,也看到了信息流中整形医院发来的广告——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新浪微博现在改善了不少,至少看美食,微信能推跟美食相关的广告,但离所谓的精准推送,还有距离。
于是,在超级App微信步入全民收费时代后,微信迎来了一个移动广告的风口,一方面,有了内外产品的前车之鉴,怎能不期待一下未来的精准广告通过微信而爆发?
为什么说微信引领精准广告推送可行?
笔者说,微信要引领精准广告推送是可行的,根由是从下面这三点来展望。
第一,微信用户群不光全民化,其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交模式,天生就能融入精准的广告营销。用户全民化这一特点,微信和微博其实很像,微博一直以来老少皆宜,微信同样也聚集着各个群体的用户。但不同的是,微博更强调媒体属性,其内容发散性更广,能达到以一传百万、千万的效果,但垃圾率肯定高于精准率;相比之下,微信首先局限在熟人社交之中,这意味着在微信生态中,人与人、人与其他微信公众号,再到线上线下各个节点的连接都是有针对性的。比如一位爱美的女性用户经常做美甲,那么她的微信通讯录当中,自然会有一些线下美甲店自营的公众服务号,用来接收美甲店推送的信息;当有促销活动时,这种广告对2-3个月一次的美甲周期算是非常精准的。类似这种案例太多,还请读者自行想象。在这样相互认知的社交网络中,精准广告的
第二,精准广告推送与“微信之父”张小龙倡导的微信的生态战略和“去中心化”思想存在可以协商的地方。张小龙的原话是:“微信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统,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乍一看,任何广告的出现,都有悖于张小龙的此番观点,但回到美甲的例子来看,用户的需求是在于如何让美甲的性价比更高,这时候,如果另一家美甲店通过微信精准推送发来满足用户需求的广告就显得非常有爱,但前提是不能违背“去中心化”的初衷,在不涉及用户隐私的情况下,自动化挖掘用户的喜好,来有针对地推送广告,此外还必须做到移动广告推送的公平性、合理性,包括制定一个更合理的收费模式,这里面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如果不做,事态的发展可能就真的不遂张小龙的愿了。
第三,与阿里、百度的产品相比,微信虽然没有特别深的O2O情怀,但基于微信支付,以及微信面向公众号用户提供的定制开发功能,在加上围绕微信的第三方营销和支付平台,微信已经完整地打通了一个的确没有“中心”的O2O模式,而紧接着的,就是基于地理位置的O2O广告精准推送。还以美甲为例,如果微信知道用户对美甲喜好,那么当用户在线下恰好路过一家美甲店时,就能接收到这家店发来的美甲广告,随后她可以选择成为这家美甲店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在需要美甲之时过去就算是完成了一次精准广告营销的闭环。或者微信在未来可以设计一些更人性化的功能,比如用户设定几个自己喜欢的品牌或品类,在逛街时,微信就能推送用户真正需要的广告。从趋势上看,O2O无疑是巨头们接下来的战场,尽管这里的水很深,但微信有着这样的先发优势,“去中心化”的微信甚至不需要专门招兵买马做什么线下的地推工作,只要优化好相关的体验,微信有能力靠商家们的热情营销,成为O2O之争的赢家。
上面只是基于微信产品特点、战略和现有细分布局的猜想,微信到底能做多深、走多远一切都不得而知。总之,微信在商业化之路上要做很多事情,且每一步都得慎之又慎,否则的话任何一个土豪都可以将自己想发的内容对着几亿微信用户广而告之,但对更多的人来说,只是垃圾;微信也将失去原本的特色和存在的意义。今天微信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不能让用户失望,否则还不如直接伸手,每年向用户收取70几块钱的服务费。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