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年轻民企冲进航天业分羹

一提到航天,国人可能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长征”“嫦娥”“玉兔”等国家战略项目。承担这类项目的也多是大型国有企业。

  一提到航天,国人可能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长征”“嫦娥”“玉兔”等国家战略项目。承担这类项目的也多是大型国有企业。

  然而就在今年,随着中国首家提供火箭发射等探空服务的私人机构出现,民企与航天业的关系似乎更近了一层。

  “国内大的风投都来找过我们,除了红杉资本”

  上述私人机构是在深圳注册的一家名为“翎客航天(Link Space)”的公司,主要从事系统航天产品制造。

  “翎客航天”实行合伙人制度。除了胡振宇以外,公司还有两个合伙人——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和火箭爱好者吴晓飞。除了严丞翊是“80后”,其余两人均为“90后”。

  就是这样一家年轻的公司,在其诞生时却颇受资本青睐。

  截至今年8月,“翎客航天”在国内某创业融资服务平台上获得515万元融资认购,更获天使投资人杨宁领投300万元。多家风投对“翎客航天”表示有兴趣,这让胡振宇颇为自豪:“国内大的风投都来找过我们,除了红杉资本。”

  资料显示,在航天领域,由于大型国企投入精力大、成本高,售价也很高,这也为私人航天孕育了商业机会和利润空间。以探空火箭为例,国内目前可以提供此种服务的主要是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第四研究院。

  每次发射报价300万元。而“翎客航天”计划把这一价格拉低至200万元,同时能提供更好的性能。

  与“长征”等运载火箭相比,探空火箭体型更小,有效载荷数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将搭载的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

  事实上,早在2013年7月,胡振宇就在内蒙古成功发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个年轻人表示,希望效仿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冲击被国企垄断的航天市场,同时他也希望人们能够关注民间火箭实验本身,而非飞行高度、技术创新等数据上的“意义”。

  胡振宇认为,探空火箭相对简单的结构和功能,让民间科研力量有望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民用市场的主导。

  最大风险在于政策制约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国内的航天市场并非绝对禁区。“翎客航天”公司的行业分类是“航天产业”,除了获取一些资质认证外,创办过程中并未受到太大阻拦。

  “翎客航天”团队对外介绍时表示,刚开始注册公司时,也很担心政策上的限制,而之前的多次发射,也都没有拿到批文。

  不过,对于胡振宇而言,这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发射火箭之旅一帆风顺。

  2011年,胡振宇等人计划的一次火箭发射被空管部门叫停。那时,胡振宇还只是一个在校大学生。而之所以需要叫停,是因为发射地点处于航线和人口都比较密集的区域,因此不能冒险。

  在中国,民用航天发射并非无法可依。我国1998年开始航天立法研究与起草工作,已形成了包括民用航天发射管理、空间物体登记管理、空间碎片减缓与防护管理等在内的法律体系。

  这与一些媒体报道的“当前国内有关‘民间火箭对空发射’的法律处于灰色地带,相关部门也不知道它归属于什么管辖范畴”似有矛盾之处。

  据2002年12月21日起施行的《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民用航天发射项目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凡从事民用航天发射项目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审查批准,经审查合格取得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后,方可从事民用航天发射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对民用航天发射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负责审查、批准和监督民用航天发射项目。

  2011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也提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和“营造更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宝音贺西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界把航天技术想象得很神秘,他却并不担心“翎客航天”的技术研发。他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政策制约。

  胡振宇则对此乐观。他曾说:“就像支付宝[微博]最初也打了政策擦边球一样,当我们能发展得足够强大的时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