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无人机黑飞事件引发了多方关注。据悉,为了将其迫降,北京空军出动了大量警力,甚至动用了两架歼击机待命升空,两架直升机升空,可谓声势浩大。而这次黑飞,也让这三位非法操作员史无前例背上了“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骂名。
无人机黑飞 究竟为哪般
有专家表示,由于目前国内飞行审批相对繁琐,通过审批的难度较大,航测企业也只能明知故犯,导致部分地区“黑飞”泛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机应用的极大拓展,开放低空空域的呼声越来越高。 10月30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期国家空管委将要部署全面推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但无论如何,这对于航测企业而言的利好消息看似依旧遥远,不知这一黑飞窘境何时能够得以改观?
在国内,无人机航飞面临如此尴尬窘境,笔者好奇,这黑飞会不会是中国“特色”?国外又是怎样一派光景?提到这里,笔者不得不再次老生常谈,又要谈起十月份参加的INTERGEO展会。笔者对于展会上见到的各色无人机,仍是“心有余悸”,而Trimble旗下的比利时无人机企业Gatewing更是缔造了三十名员工创造千万美元年收益的传奇故事——在这五花八门的无人机背后,笔者推测,想必欧洲拥有一个极度开放的管理环境,这才促成了欧洲无人机技术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经过一番调研,笔者发现,此言差矣,而且大错特错。
无人机航飞 欧洲风声紧
其实,在欧洲,政策也始终是挡在无人机专业领域应用乃至发展道路上的一大块绊脚石,而欧洲的许多无人机企业甚至表示,在无人机受到诸多限制的当下,他们认为无人机发展前景不甚明朗,对其未来发展潜力持有保留态度。以下是一些欧洲一些国家对无人机航飞的管理情况。
法国是欧洲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允许无人机航飞的国家,但有规定限制无人机飞过1000米高度。同时,法国不允许无人机在城区上空飞行,而城区恰恰是商机所在。
德国对低空空域的管理也很严格,无人机飞行受到众多限制,需要多个政府机构的层级审批。
荷兰不仅没有开放低空空域,政府甚至还在想方设法地寻踪溯源,试图查明哪些无人机是用于专业领域,而哪些无人机是令爱好者们兴致大发的玩物,以便对无人机进行进一步监控和限制。
专业人士表示,目前,整个欧洲亟需同一个框架下的政策出台,以确保各种无人机产品的适航性;除了放开限制之外,还应当为各种专业飞行器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标准。然而,这种政策尚未出台,据悉,该政策的雏形有望在201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样看来,国外的航测企业的日子照样不好过。
重重包围之下,无人机厂商商机何在?
令人颇为不解的是,既然欧洲在无人机专业测绘领域设有重重的政策限制,那为何在欧洲测绘展上,无人机还充当了主角?在这些限制的重重包围之下,这些欧洲无人机厂商的商机何在?目前,他们又在哪里做生意?当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时,这些欧洲无人机厂商面带苦涩地表示,他们的大部分生意实际上大都来自于欧洲之外的市场,往往是拉丁美洲和非洲。
其中,矿业与农业是这些无人机厂商的两大聚焦点,无人机厂商指出,当下大多数的无人机都具备了小范围作业的能力,而他们也往往选择在那些没有明文限制的地区开展业务,以避免潜在风险,显然,欧洲市场不具备这种优势条件,而以欧洲人的刻板程度来看,他们决然不会斗胆黑飞。
市场再大,技术不行,照样没饭吃
总言之,在缺乏统一的政策框架下,纵然欧洲无人机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终究面临着限制众多,市场规模小的种种困境。相比之下,我国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使得国内的无人机厂商“不愁饭吃”,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无人机技术与欧洲乃至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笔者认为,国内的航测企业除了要振臂高呼,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还要扎扎实实地刻苦钻研,力求在技术方面迎头赶上,否则,国内无人机市场应用再广泛,国内低空空域政策再利好,无人机前景再光明,国内企业也消受不起。到时候,不用提“人高马大”的美国军工企业,就连欧洲几十人“作坊式”的无人机厂商,也要瓜分你的市场份额,抢走你的饭碗,那不就晚了……所以,一个字,赶紧追。(文|龙薇)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