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直播50

数字地球公司经理库马尔·纳韦鲁尔报告实录:

数字地球公司经理库马尔·纳韦鲁尔报告实录:

泰伯网

谢谢丹尼斯,我感谢UN-GGIM给我这个机会。

今天我们会来讲怎么用数据革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很多的一些介绍都是跟我们在座的嘉宾的体会一样,我们看到地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昨天我们已经听到了,对于可持续发展我们都需要有地理信息,我们也讲到了一些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希望有一个我们生活的星球,以及活的对于世界的图集,这意味着我们作为一个组织的条件,我们需要有地理、时间和背景的信息。这是我们每个人走的方向他落处的一个环境,不管我们用的是怎样的一个设计、怎样的一个设备,地理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时间这个维度,你需要有多长的时间跨度,在未来能做怎样的预测。

第三个就是上下文或者说背景,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视角,在这种互联的世界里面我需要在微观层面上有一些信息,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能做一些微观的分析。

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讲这张幻灯片,因为这是我们下个环节的讨论内容。我们认为全球范围内地理信息成为重要的一个抓手,主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有四方面,就是我刚才讲到这四个领域,我也会给大家举一些例子,为什么现在能够做到一些过去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再讲到计算、讲到大数据,或者说讲到海量的TBD这样一些数据,怎么去利用这些技术,这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环节讨论的主题。

在讲到GIS,讲到地理信息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遥感技术。我实际上就是学遥感,同时也是做遥感的,我们遥感可以是不需要物理的接触就能够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发生什么。我们带讲到遥感,讲到它的背景,主要是卫星还有一些航拍的数据。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近太空的数据,我们看到有一些私人已经去发射卫星提供这样的一些信息,这能够提供很多很多的数据。第二个是GIS,它本身也是在改变我们过去曾经只是台式的软件,现在我们这个是已经是基于网络的GIS。所以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能够为最终用户创造一些有用的应用。另外也能够用这个来构造一些非常有用的模型。另外可能通过它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一个小时内搜集非常多条的数据。另外我们可以在很广的一个地理覆盖范围内来生成一个单一的文件,过去可能还没有这个办法来实现。有一些技术我们5-10年前还想象不到它能够带来的用途。

最后我再讲一下GPS。我在看来它实际上是把一些地理信息带到了终端,不管是你的汽车还是你的手机,每天日常都能来用这些信息。所以我们认为现在数据能够在一些地理还有GPS信息的推动下,能够让20多亿人用到。这个是9个月前的一个数据,我们做的一个卫星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这样一个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希望能够更经常地来做一些地球的评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卫星它可以一天四次经过同样的一个点,有一些可能会按不同的轨迹去来运转。那怎样去设计一个好的体系来去观察呢?我们昨天也听到了有一些商用的卫星公司,现在有很多的用户,有一些人也在接下来几年会有发射几千颗卫星的计划,同时也是通过国家卫星发射装置去发射。所以通过这些卫星我们有非常非常多的信息,所以数据的革命它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我们要问的是,怎么能让卫星互相连接,来解决一些现有的问题,这不是我这个环节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去要思考。

作为个体的公司,我们去考虑的一点就是用户是谁,周的时候,我们曾经问过怎么和政客做游说。这是我们所谓“金圆圈”这样的图形,我们有一些卫星的图像,我们认为90%的技术公司,他们在生存的前三年就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了解这个受众,这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第一点就是要考虑谁是最终用户,因为最终用户如果是政客,他们就是想要一个非常简单的汇报表,答案是是还是否,所以你再多的技术细节可能对他来说是无用的。第二个就是他们在做什么问题的一个解决,为什么。有了这个问题的界定,你就能去来找到一个方案去解决。比如说我想做一个在叙利亚的每一个季度的农业收成的情况,所以这就是你的一个需要,然后你可以用这个来做你的解决方案。第三个就是怎么去做,我们实际上在这块也是去做了一些模型,就是怎么把这样的一种刚才讲的“金圆圈”的模型用在我们信息革命和数据革命的过程中来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

对于我们自己的一些机构我们做了一些项目,我们和在叙利亚的一些经济学家合作,帮助他们理解叙利亚作物收成的情况。另外就是那些离开叙利亚的一些难民的情况,我们第一天做了一些图像采集,然后把它进行数码化。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这些市民他们回到国内,没有他们自己土地使用、土地拥有的这样一个权属的证明,所以我们是希望能够为他们来创造这样的一个条件和证据。所以现在呢,我们有一个田野的边界图。接下来就是我们想看在过去三年中,在作物种植面积方面它的一个变化情况,我们看到现在大概有50亿个档案在我们的图集里面,所以我们可以去看非常细的一个区域。我们从2011-2013年做了三个图像的采样,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分析。所以我们去问,就是在这样的一些种植面积的边界里,哪一些区域是属于耕种的。在2011年在正常的条件下,22%是属于有种植的农田。2012年有一个干旱年,所以我们看到农作物它的种植面积降到了4%,2013年回升到14%,所以我们可以给经济学家提供一个信息,可能会有一些粮食方面的危机,可能会需要调节一个粮食的进出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所以我们给出的这样一个产出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表格这样的一个格式,让他们能够做决策。

接下来我们是进入了下一步。然后再看看对农业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在谈可持续发展,因为农业的影响,包括在叙利亚的这种影响可以是长期的。所以经济学家问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对作物的产量产生影响。比如说我们会出台一个叫做2011年的作物健康指标,2012年干旱,就得了0.15的指标,因为2013年情况又有所进展,所以就是0.24,这就知识出了作物的产量是什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质量知道面积是一样的,但是总产量是下降的。然后我们再做一个作物的清查,经济学家感兴趣,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是什么,未来两年它们的生长情况是什么,这也就是说地理信息能够提供的。我们说什么样的指标能够衡量的,是可以量化的,我们必须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把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使得我们经济学家和最终的用户能够理解。

这张图可能大家都不奇怪,这是在首尔会议上我们就发表过这个图,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包括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包括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所以这是一系列的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的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的治理,就可以作为所有的这些元素交叉所需要的基础信息。也就是说我们的关键决策都需要地理信息来做出量化和支持的。我们有很多旧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以新的解决方式来更快、更高效地解决这些旧的问题。我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这是一个非政府组织问了我们这样的情况,人们在这个区域居住点是什么,这个地方的基础设施是什么,这是我们掌握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收集这些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给他们图像,但是图像就是图像,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利用了24个小时的动态图。现在我们用了云,基于云的技术,使得我们的任务虽然简单,但是信息量是非常有利的。比如说人们经常问的问题,我从A点到B点我怎么过去,所以呢你只要静态的图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这样的众筹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因为很多的政府都不知道他们的居民住在哪些地方,我们有了50cm×50cm的精细图像,还有一些商业公司可以提供具体的定居点,具体的居住点是什么,这样可以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另一个是关于不同尺度的地图,这是斐济的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有一个非常小的定居点,在数字社会我们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这个公司的做法就是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制图客户,像谷歌,然后我们可以用放大的形式给他们提供我们大尺度的,比如零尺度是可以看到整个地球的情况,然后你可以放大对于一个局部来提供,你可以到0.6点,或者0.3点,所有的这些尺度的放大与缩小不需要新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数据集来交流,如果我们拿到数据集之间不能交流的话,就不是数据革命。我们的数据革命就指这些数据集之间可以交流、对话。比如说我们不考虑今天的地图是什么情况,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十后年制图的情况是什么。

我们回到了叙利亚的例子,因为我们的技术可以使我们进行微观的研究,这是2011年叙利亚实地图的情况。大家可以看2012年的情况,刚才我说的作物的变革情况,2020年这个地区已经再不做作物的耕作了,所以这就是微观尺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州一级进行分析,可以国家一级甚至是村一级的分析,作为非政府组织,我们可以提供整体的坦桑尼亚作物的种植情况,这些都要依赖地理信息的集聚完成的,一旦我们集聚完成了,我们可以分析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水域与土地界面的整体性的方式,如果大家忘了水域与陆地之间的互动情况。我们记得第一天我们提到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分析报告,就说由于人们忘了这种互动性,由于人类的定居点不断扩张,使得山体滑坡、土壤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包括海啸的侵袭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水域和陆地的管理作为一个实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的话才能更好地进行规划。

这是另一个问题,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都遇到,当我们来自于不同的数据源、不的清晰度、不的来源来制图的话,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是一个动画片,但是我现在放不出来,很多的数据库没有进行合理叠加,如果随着技术的支持,我们可以用一些历史遗留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叠加和整合。所以我想说的就是,由于技术到达了一个关键聚集点,使得我们能够实现数据的革命,能够应对国家层面的可持续的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地理空间数据可以为我们的衡量和监测提供基于证据的证明。谢谢!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