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网](http://www.3snews.net/uploadfile/2014/0919/20140919082342519.jpg)
9月18日,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应对频繁自然灾害地理信息获取与灾情预警的专业科技队伍,可第一时间对灾情进行科学识别、预判、预警,以及灾情监测评估。
该研究中心由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向省科技厅申报组建。中心于去年3月启动联合申报建设工作,去年9月开始试运行。昨日,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士刘先林等5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中心试运行报告,一致同意通过验收,省科技厅为该中心建成并正式运行授牌。
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周社介绍,中心瞄准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从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到装备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系统研究应急信息快速获取、灾害评估与监测预警、信息服务与应急响应等共性关键问题,形成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体系,旨在打造一个代表国家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中心共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院士2人。拥有1000平方米的模拟实验室场地,以及无人机、卫星地面接收机、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大场景三维投影系统、红外热振仪、多波束水下扫描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相关阅读]
为第一时间对地震、泥石流、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灾情进行科学识别、预判、预警,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精密“武器”如何发挥作用?昨日,中心研究员陈宁生对各种先进仪器设备进行解密。
山洪泥石流 至少提前2分钟预警
“中心研发的山洪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以实时监测预警为主。”陈宁生介绍,该体系主要针对山洪泥石流形成运动过程众的参数(雨量、泥位、振动)等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及应急预警,各个参数配备的传感器通过有线连接到数据采集终端,终端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判断是否达到预警值。如果达到预警值,就通过短程无线通讯,将预警信息发给应急现场“红绿灯”预警设备,现场施工人员在看到“红绿灯”报警后,按照预案迅速撤离。根据短程无线通讯传输距离计算得出,系统可以提供2到5分钟的预警时间。
区域沉降监测 精度可达5毫米
如何有效监测大范围的区域沉降问题,已成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陈宁生介绍,该中心建立了永久散射体网络化雷达干涉的理论与方法,推出大范围区域沉降监测的一整套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该中心研制的“PSI沉降监测系统”,能准确有效地发现高速铁路沿线的沉降漏斗。通过对比验证,证实了系统的沉降监测精度可达3至5毫米。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京沪高铁沉降监测。
无人机改造 群机同飞抗干扰
“川西高原复杂、恶劣的气象和地理条件,通用普通无人机平台难以满足高原、严寒条件下的航拍任务。”陈宁生介绍,中心研制出新型无人机平台,研究多架次无人机协同航拍技术。
同时,中心还通过对发动机在高原环境下性能的改进、无人机弹射器托架改造技术等,提高无人机高原山区复杂条件下航飞应急保障能力。中心研究的无人机机群协同数据获取技术,实现了应急时期统一区域不同无人机多架次并行航摄,该项研究成果已申请到国家专利,并在“4·20”芦山强烈地震、“6·18”地震灾区的洪灾应急测绘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