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首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哈尔滨举行。相信关注中国“北斗”的人会注意到,博览会期间,汪洋副总理和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共同出席了卫星导航圆桌会议,中俄双方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在卫星导航、监测、基础产品开发、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合作。这标志着中俄双方在该领域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据媒体报道,汪洋副总理出席圆桌会议时表示,北斗与格洛纳斯的系统操作、服务性能、应用模式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通过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全球的市场竞争力。与之相呼应的是,罗戈津副总理此前出席新西伯利亚“技术工业”论坛时曾谈到,俄方的格洛纳斯对高纬度定位较好,而中方的北斗偏重低纬度,中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优势互补。
在全球化、一体化日趋深化的今天,合作对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而互补正是合作的自然动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在自然互补的基础上选择了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展合作。
此次北斗与格洛纳斯携手,不禁让我们联想起近年来中俄达成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大都具有显著的战略性互补特征:远程宽体客机合作中技术和市场的结合、农业合作中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结合,无不预示着中俄合作的利益交汇点和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走上健康发展、互利共赢之路。
今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5月份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上海会晤期间达成的共识。两国一系列战略性互补合作项目无疑是其佐证之一。
习近平主席曾评价道,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在中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两国元首政治互信只会不断加强,也正因为如此,双方抓住历史机遇,合作的深度不断提高,合作的亮点不断闪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