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曹鸿鸣委员:建议建立全国土壤信息系统

土壤信息应向全社会开放

  给耕地施肥对农民来说似乎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儿。通常,农民会把肥料均匀地播撒在耕地里。可在现在的美国,卫星技术和电脑程序相结合的“全球定 位系统”能帮助农民确定自己的耕地哪些区域肥料充足、哪些区域肥料欠缺,从而使他们有的放矢地施肥,避免了因均匀施肥而导致的一些区域肥料过多、另一些区 域肥料不足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精确农业”。

  那么,在我国土壤信息能做到这样精确的监控吗?致公党中央的曹鸿鸣委员告诉记者,在我国情况完全不同,虽然我国在近50年内经历了两次土壤普 查,但是所收集到的数据、所绘制的土壤图、所编制的土壤调查报告,除了作为科研交流和教学展示之外,并未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充分使用。

  曹鸿鸣委员说,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很多领域对土壤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例如,征地要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首要依据就是土壤的性状;再比如, 一个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为寻找适宜某一特殊作物的土壤,要查遍全国所有的土壤资料,但往往因为无法及时找到适宜种植的土地的信息,造成一些高附加值的特种农 产品不能在国内生产。

  什么原因制约了我国土壤信息的使用呢?曹鸿鸣委员说,主要因素在于:资料管理的混乱和遗失,国家和省市所掌握的土壤资料除了对宏观规划的参考作 用外,对指导生产和市场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而县乡两级掌握具有指导生产价值的基层土壤资料,却由于缺乏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人员的不断变更,资料的遗失已成为 事实;资料垄断阻碍使用,由于资料所有制归属不同,使得有用的资料无人过问;资料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管理方式落后致使土壤信息缺少使用价值。

  曹鸿鸣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调整所有权,将县乡两级的土壤资料归为国有或省有,中央政府或省政府拥有知识产权,资料像图书馆图书一样向社会开放; 将现有土壤资料输入统一规格的数据库,使用者可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浏览土壤图;具有GIS功能的土壤图与数据库连接,点击土壤图中的任何土壤类型, 都能将土壤形状同时展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用于土壤图的浏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软件用于存储土壤性状和连接土壤图;开发因特 网土壤图,使用者无须具备数据库软件和GIS软件,可以通过网络向中心服务器发出询问,中心服务器将有关地图和表格送到使用者终端。

  曹鸿鸣委员说,有了上述功能的土壤信息系统,各级政府就有了进行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产量预报、突击分析和经济宏观调控的得力工具。据了解,在 世界很多国家,具有上述功能的土壤信息系统已被种子公司、农业化工公司采用,从而生产出具有土壤和地区针对性的产品,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 的。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