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外人人都在谈智慧城市,每个城市都在主推智慧城市建设,每个企业也都希望加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您认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主导方应是谁?是政府,是企业,还是第三方机构?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单志广:IDC在今年发布一个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有15%的城市将有机会步入智慧城市的成熟期,但是至今我国50%县级以上的城市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这显然是有些盲目的苗头。我认为在2014年,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理性务实的思考期。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本质需要以人为本,加强顶层设计。“以人为本”是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国情为基础出发,把百姓的需求和幸福感放在首位;今年国家发改委做的相关的工程推动也是从城市一级出发、从公共服务和民生角度推动智慧城市的非常重要的举措。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工程,这样一个大工程设计要有科学合理分布实施的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制定一个顶层设计来起到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控制性衔接作用,进而科学地引导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沿着可操作的方向进行,实现跨部门政务职能的整合,解决社会的复杂问题,让资源和数据共享。当然这个顶层设计要依赖于这个城市的领导者和居民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从规划项目的各个层次进行统筹考虑,通过业务数据系统技术多个视角进行分析,明确其中的协同和配合关系。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集中信息资源,这样信息安全保障就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国推行了云服务的标准,积极落实安全审查的机制。
三星数据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业务总监 刘占钊:现在从整个行业来看,政府比企业还要热,专家比企业也要热,说明这是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首先应该认真去做顶层设计,它不是一个报告,而是一个非常严肃、非常科学化的课题。其次,政府理应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部分政府部门为了政绩而进行推动,这样就容易做出碎片化、区域化的建设。另外在国内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这就导致信息割裂非常严重工作成果条块化。因此为了能够做到数据统一和共享,三星提出一个解决方法:成立一个隶属于政府的单独的特殊组织(SPC),由它来专门申请政府预算,并进行设计和建设;明确了责、权、利就能很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了。今年上半年武汉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负责智慧城市工作,虽然在探索阶段,但也算是个良好的开始。
Oracle空间领域专家和销售顾问 顾学明: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城市为基础的,我认为数字城市是政府主导的一场信息化革命,到了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并不是只有政府独自建设,应该是由政府来主导,并且有很多参与者,理想状态下这些参与者既是信息服务的贡献者,也是整个智慧城市信息的受益者。
智慧城市是政府主导的建设,公众和企业都决定不了智慧城市的走向。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市长项目”,并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从政府角度来说我认为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数据公开和共享,带动企业和公众参与进来。政府将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做好,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运营起到作用,例如设施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公众可以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智慧城市涉及整个社会、民生;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参与者,您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万碧玉:无论是作为中央部委或者业界,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介入到地方政府怎么建智慧城市的问题中去,因此我的工作主要是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关于智慧城市或者是城市科学里面的标准。例如之前发布的42号文件里包含了57个智慧城市的指标。但是不能让每个城市都满足57个标准,因此我们提出了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来让城市自行匹配。
另外,我参与了国际的智慧城市的相关工作,其中有一个叫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标准化委员会,在今年的2月颁布了全球第一个关于智慧城市的标准——T237150,主要是关注能源、水、交通信息化以及废弃物这几大方面。另外,我们工程研究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并跟海外的一些机构、大学还有一些领事馆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专注于水、绿色建筑、投融资方面。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所所长、新图联盟理事长 李成名:如果将智慧城市比作一个生命体系,其中物联网、传感网等设备都是智慧城市的感官,这些网络将信息传输到中心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的决策再反馈给各个部门。我们测绘部门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时空信息平台,把传感网、物联网感触到的实时信息以及历史信息补充进来,构成一个带有时间和空间信息,能够提供云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支撑各个部门,甚至普通的企业、老百姓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构建智能化的应用。为了实现这一突破我们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如何将各种数据集成在一张图上,即这个平台上;数据来源除了政府所掌握的,能否引入众源数据;如何实现计算存储一体化,支持移动办公,以及如何提高保密安全的技术。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黄波:有关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智慧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例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等;我们做研究的人比较关注具体技术,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就是一体化遥感信息的融合。所谓融合,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利用已有的高、低分辨率影像的特性,并采用影像超分辨率技术,把各种传感器的优点(例如光谱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等)取出来,生成时间、空间、光谱及角度可选择的或全属性高分辨率影像,从而可以支持更多应用。我们的研究团队利用这个技术生成了世界上第一套时空谱角香港高分辨率的影像,通过与地面监测站建立关系以后,可以生成覆盖整个香港全境的PM2.5、PM10的数据。这一技术还可以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建模空间统计分析等工作。
空客防务与空间地理处理解决方案产品经理 Laurent Pavet: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的街景工厂主要用来处理来自任何平台和任何相机的影像,并可以支持卫星数据生产三维模型,我们的软件跟第三方软件有很好的整合,比如支持网络地图各种应用,或是兼容玛雅以及skyline等其他软件。接下来几个月内我们会有新版本软件版本更新,这个版本将更加适用于GIS用户,有一个强大的浏览器,并支持通用的相机。我们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城市规划、资产管理、数据输出等功能。在城市资产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分析这个三维模型的地址,同时进行城市管理的一些GIS、CAD资料的更新。另外我们可以进行资产安全的分析,分析潜在的影响,进行安全规划和仿真的分析。最后我们可以进行灾难和风险的分析管理,软件所生成的三维模型精度很高,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区域的影像分析;同时进行一些目标或城市作战的仿真,这样就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就根据模型进行安全计划的制定。
北京世纪安图数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FME高级技术经理 祝欣欣: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用智慧的应用给人们更好地提供更多智能化服务,数据就是这些应用和技术的主体;因为智慧城市涉及到很多行业,因此不同行业都有不同格式,要分析和使用这些数据就要面临数据格式这一问题。FME的定义就是用来连接、变换和自动化处理数据,构建数据应用之间的桥梁,打破数据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壁垒;它支持300多种行业数据格式,本身是多源数据处理,完成数据加工处理的工作,以减少开发者的工作量,可以让开发者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上。我们 提供了基于分布式计算的FME云,可以保证FME的处理速度。在智慧城市建设中,FME可以把数据问题变得更容易,可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应用到智慧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去。(整理丨本刊编辑 张鹏英)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