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拉萨
回到了布达拉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
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
进藏之前特意将久违的郑钧的音乐收进播放列表中。
2014年的GIO夏季峰会选择在7月走进充满神秘感的高原西藏,开始只是地信总裁圈主席宋总一个提议,但到后来回头再看,这个决定也许真是冥冥中自有的注定。
GIO一行二十多人,多数人还是第一次进藏。在浓烈紫外辐射的高海拔地区,在氧气稀薄的高原路上,享受各种动人心魄的自然风光带来的视觉震撼,体验高原民俗,畅谈着关于坚持、信仰和生存的话题。一路走来,饱览风景、相互启发,曲折悠长的318国道也变成GIO心灵朝圣之路。
关于震撼:
世间的最美不是繁华,最美的往往是从逃离繁华再看世间。借宿雅鲁藏布江边,月朗星稀,无论是下午关于传统与现代市场博弈的大讨论,还是当天晚上世界杯比赛中德国猛虐对手7比1的比分,都没能成为GIO行程第一二天的主要话题。因为,南迦巴瓦给大家带来的灵魂之上的巨大震撼,始终挥之不去。
因为是当地雨季,去不逢时,对于南迦巴瓦,本来已没有一睹神山真貌的期望。但当这个被严重超出的预期能够实现时候,带来的惊喜确实巨大无比。
旁人难以想象,这二十几个已不算年轻的成年人们,看见漏出雪山一小角的厚重云雾逐渐被山风吹开时,会象个孩子一样“哇~哇~哇”高声尖叫,风越大,声浪越大,雪山露出越多,我们越是哇哇哇。5000多米的巨大落差,气势磅礡、撼人心魄,哪怕只是冰山一角。
最后,当南迦巴瓦将自己的“长矛直刺苍穹”的雪峰完全呈现给在场的GIO时,大家不约而同的沉默了,那种美是说不出来的,必须说的话,也只能有“太美”两个字,让不在现场的人无从遐想,也无从体会。实际这种美也只有亲眼所见的自己能懂得,想告知远方的亲朋时,话到嘴边却已词穷。
这种震撼,震撼于灵魂之上。
南迦巴瓦的冰山一角
关于喜悦:
在太昭古城,负责接待我们的藏族导游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生而为藏民的自信与骄傲,那种拥有信仰的淡然与坚定,享受简单的幸福,这足以让我们这些每天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职场人都市人愧疚汗颜。
但若说这个言语、外貌都经精心编排和妆扮过,专司游客接待的卓玛,给我留下的最大的冲击,是新一代的藏民已经非常现代化,她们也关注时尚与化妆品,他们也研究移动互联网。除去信仰,与我们没有任何不同。
是的,就是信仰,让他们截然不同于我们。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前磕长头的藏民,他们沉默,却异常坚定的,朝前匍匐,磕头朝圣,五体投地,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
这种朝拜却能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的平静。看他们的表情,不见强忍痛楚,也没有特别喜悦,有的只是平和,平和得就象是西藏的天空,清澈,通透,平和得一尘不染。他们的喜悦、他们的幸福全部释放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前面。GIO们或者都是有知识、有见解、有钱、有地位的成功人士,但我们要有多大的成就才会有他们那样同等的喜悦和幸福?与乐为慈;拔苦为悲,我们能做到吗?
已经无数遍的听闻中华民族的信仰危机,此行之后,对这样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但至少觉得,中国并非缺少信仰,缺少的是对信仰的正确理解,缺少能承载信仰的纯粹。放下复杂的尔虞我诈,也许就能找到自己的信仰。
关于舍得与满足:
也许我们在南迦巴瓦下面花费太多时间,向导一再催促我们天色已经不早,我们还是依依不舍。最后她大吼一声“放下吧!”大家相视一笑,也许各有所悟。
猫爱吃鱼,可猫不会游泳。鱼喜欢蚯蚓,可鱼又不能上岸。上帝给了我们这么多诱惑,却不让轻易得到。
总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壮丽雪山在眼前,我们能带走的只有回忆。
我们最多也就是个有回忆有故事的人,所以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有些事,不是不在意,而是在意了又能怎样。自己尽力了就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想明白这些了,离开也就没什么舍不得的。
“白羽的仙鹤,请借我凌空的双翼。我不飞往远处,只到理塘就回!”
西藏,不只是仓央嘉措留下的情歌,不只是神山圣湖,走进西藏,回到拉萨,你来或不来,它都在这里,不来不去。西藏,带不走什么,只为了留下回忆和思考。
2014的夏天,GIO走进西藏,不虚此行,满足了。
回到拉萨,我已心满意足。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