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些前沿的进口测绘仪器仍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但对于不少经典的测绘仪器,我们的确已经很难评价在同一类产品下的国内外不同品牌性能究竟孰高孰低,但自从国产测绘仪器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据领先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进口测绘仪器不再被中国用户奉为测绘产品中的圭臬。于是乎,中国的测绘市场也就变得更容易被大家所看懂,那就是产品的价格要更实惠,操作要更简便,性能要更出色,这是能在国内市场取得领先的不二法门。
即便市场攻略已经被总结得非常明晰,对不少国外品牌测绘仪器来说,在价格、操作性和为客户带来的效益方面也并不全占优势,但他们有的时候还是选择背道而驰,或许对他们来说,一些行为或准则是有必要在中国市场绝对坚持下去的,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吃的亏也是必然的。
就像在早年间,国际上领先的光学产品领导品牌徕卡公司在其测绘部门进入到中国市场后,并没有特别去了解中国人对测绘产品的使用习惯,他们一开始忘了走一步重要的棋,那就是在中国市场中建立本土化的研发中心。后来,让他们的中国用户顿感“崩溃”的事还是发生了:当国内用户希望徕卡公司改进产品的时候,设备和软件都需要被拿到瑞士的总部进行再开发,产品改动需要走那边的审批流程,这造成了时间成本、费用成本的极大耗费。这样拖累的服务使得他们早期得到了国内许多用户的抱怨,直至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落成后,本土化的服务才有了明显的改善。
美国的天宝公司在中国测绘市场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同样在中国本土化市场探索中天宝公司还是摔了不少次跟头。在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前几年间,天宝公司面对着的是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在和中国铁路方面沟通的时候,并没有接受中国铁路的某些改进提议,特别是在作业流程标准化问题上天宝公司仍然坚持己见,最终他们在当时还是错过了那次为中国铁路建设提供服务的机会。2011年底,天宝公司在中国西安成立了本地化的研发中心,正式面向中国市场,服务中国用户。然而从他们在测绘市场获得的成果来看,除了智能建筑、精准农业等少数领域获得一定的成效外,许多应用服务还更多依靠天宝公司在国内的经销商来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这已充分证明,已经是业内巨头的天宝也还不能算是一家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公司。
尽管国外测绘仪器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确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市场成绩,但在本土化进程中,却始终未能做到像国内企业那样对中国测绘市场中的奥理参透得那么明晰。这是进口测绘仪器延伸到市场应用中的短板,本质上看又是双方从产品开发的思想到企业的文化,甚至再至国际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异。
但在软件集成方面,国产测绘仪器与进口产品之间相比,的确还差了许多,因为在国人用户的观念中,更多还是买硬件就得送软件的套路。这方面,我们的认知的确和国际习惯没能接上轨,所以也就落后了许多。这是我们的不足,进口测绘仪器的机会。
另一个例子正好说明了这点。美国一家近距离三维激光扫描仪提供商法如科技公司也在中国的测绘市场中摸索了近10年,在2007年时,公司比较大的困难还是如何把集多年经验积累的优质三维激光扫描仪推广到当时应用并不太多的国内市场。同时负责工业级和测绘领域产品销售工作的经理辛宁告诉《3S新闻周刊》,2007年他们在测绘领域的产品销售额仅为5台,随后经过对市场的不断摸索,销售额才逐渐攀升,今年的销售目标将达到100台。
随着销售量的不断增长,法如科技对于中国市场用户的习惯也逐渐了解,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在本土化市场中的应用。在软件集成方面,他们积极与用户共同参与应用软件的研发,并面向整体行业应用推出了一个App应用中心,法如科技鼓励中国用户积极上传相关的应用软件成果,并根据需要进行免费发布和收费发布,进而推动国内软件应用的产业化之路。这种来自于国外测绘产品企业的尝试,或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留给中国测绘市场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在这片不大的市场中,还是会容纳国产品和进口品共同分享一块蛋糕,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会有学习、借鉴、融合、蜕变的过程,这正像国产测绘市场起步之初,测绘人只能拿进口产品参考、模仿和改进;国外进口测绘仪器商在中国市场的探索过程中,也需要耐心倾听市场的需要。无论过程怎样,真正懂得国内市场需要的一方,才会获得用户的青睐。(文丨本刊编辑 陈启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