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京春短,但花儿还是开了;虽然我们假少,但还是想旅游。接下来的清明小长假,五一小长假都将会是人们涌出家门踏春寻夏的好时候。从前人们在长假选择出行旅游以放松身心,这为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假期被冠以“黄金周”的美誉;随着出行人次的增加,近年来,挤、堵、贵等一件件糟心的事坏了人们出行的兴致,旅游者渐渐发现这难得的假期对自己来说却是一锅喝不到嘴、咽不下口的烫心的“黄金粥”。春运已经让人们够无奈的,可是毕竟是每年一次的团圆时刻,忍也就忍了。但是平日辛辛苦苦攒的年假,怎么就能过的跟一锅热粥一样,这假期莫非真的只能家里宅、吃、睡了么?想必国家不答应,景区不答应,老百姓更不能答应!
笔者认为“黄金粥”都包含了以下几种“食材”:不健全的带薪休假制度、众多的人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景区规划不合理、服务不到位、信息不全面、公路实时路况缺失等等。去掉我们没法解决的休假制度、人口数量和分布、经济发展格局这几种,剩下的都是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因素,这都是地信企业可以渗透的区域。
不要“黄金粥”
以旅行者角度出发,横向对比国内外公民出行方式和特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休假制度的不合理使得人们更多是观光式旅游,趋向于跟团,一般来说是带有一定计划和安排的,需要提前计划。自由行和自驾游比例逐年上升;相比国外,缺少度假式的深度旅行。
人们的出行势必伴随位置的变化,导航定位技术自然必不可少。现在的导航服务鱼龙混杂,但是占大头的还是那两家。地信企业若是想打破头挤进去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可以通过差异化服务来抢占市场:例如在与景区和管理景区的企业合作,提供景区内部的底图、导航、全景和三维模型等。这种B2G、B2B的做法虽然看起来不像是百度高德B2C那么轰轰烈烈,但是这也是地信企业擅长并专注的。与景区合作,搭上“智慧旅游”的春风。
从景区管理部门来说:规划不合理、信息不全面、服务不到位等等都是影响旅游者体验感的因素。可见信息化是每个景区的必经之路,但是每个景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加上不合理的休假制度以及气候条件复杂导致很多景区都有淡旺季,如果只是慌忙砸钱赶上信息化的大潮,也许就会出现钱砸了却没有产生好的效果。景区无论是同移动互联网绑定还是利用GIS作为信息共享平台,都应该以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一些小景区,如何能通过与先进技术结合宣传自己为自己带来客流就需要景区深思。
景区除了要让自己的管理高效化,更应该提高对游客的服务水平。之前每年“黄金粥”都会有景区出现游客爆满、游客无法下山导致事态升级的问题。每个景区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平时客流量不高的情况下是看不出问题来,但是当旺季的到来就不免出现游客数量超限。若要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景区首先需要有技术可以统计稍微详实的游客数量,例如电子门票,人脸识别,闸机等。其次景区需要利用定位技术来掌握游客动向和分布,以便在景区超限的时候有效疏导游客。最后,景区应该将园区内的实时游客数量共享到服务平台上,在即将超限的情况下告知,让有游览需求的游客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目的地。
从交通部门来说:路网建设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加上国家为了刺激人民出行,在长假减免过路过桥费等,使得大众在出行和归程中都会遇到堵车的情况。另外,各地交管部门信息不共享,无法分享实时路况,也就无从进行统筹安排。导航软件也无法将交通信息实时化展现给用户,这样用户无法预先知道哪里堵车哪里不堵。
智慧旅游还我黄金周
从国家层面来看:为了缓解“黄金粥”的现象,我们将长假拆成了若干小假,但是无论怎么拆或是组合,居民可支配的带薪休假时间就那么多。在这种前提下,智慧旅游看起来就成了一剂救命良药。
去年还被炒的火热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没见到什么成果,智慧旅游又热了起来。虽然不少景区会把智慧旅游拿来当个噱头,也有不少企业等着智慧旅游的热钱掉在自己身上,准备捞一把就撤。但是在笔者眼中,智慧旅游是一个比智慧城市要容易实现的目标。首先智慧旅游从属于智慧城市,景区或是旅游城市一般范围有限,功能集中,结构较为单一。其次,从国家层面推行智慧旅游建设,可以为其打造同行的标准和规范,以便各个景区能在一个大的层面上达到可复制可互联的状态。最后,智慧旅游也许短期内无法缓解“黄金粥”的现象,但是在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能让企业、景区和旅游者尝到甜头。
为民服务才是最终目的
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旅游,如果企业和政府仅仅将其当作自己的一面招牌,而不去想着如何便民利民,这些智慧服务是绝对不会落地的。现在智慧旅游建设中,景区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景区管理和景区宣传上,以增加客流、增加出票量为主要目标却没考虑自己的景区是否能容纳这么多游客,最后也许游客还要自己为糟糕的体验买单。
智慧旅游更需要远离“虚火”,景区需要理智,处处以游客体验至上,这样才会打开市场而不是来一个宰一次之后永不相见。
地信企业虽然不一定会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企业那般可以直接服务于游客,但是那些良好的体验却是以景区大量的数据、科学的平台架构为基础的,这恰恰是地信企业应该做的、也是可以做好的。
我们度过了“为人民服雾”的春天,接下来也许还有会盛满“黄金粥”的夏秋季,这也许是常态,但是随着智慧旅游的推行,我们对未来还是有点信心的。(文丨本刊编辑 张鹏英)
{{item.content}}